莆田一中《师生互动网络学习模式的构建》实施指导意见
【发布日期:2012年05月21日】 【来源:教研室】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一、顺应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趋向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教学,既要重视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个性的积极主动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以网络为平台,通过“图文并茂、内容丰实”的课件或网络资源进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学习过程,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互动学习,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这恰恰应合了人本主义和教学改革的需求。

 

二、资源库建设

 

开展网络学习的前提条件是有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资源库,互联网上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但这些资源与学习目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首先考虑将网上的资源与课程、与学习目标进行整合,我校准备采用专题网页的建设,经过学习和讨论我们逐步确立了专题学习网页制作的如下原则:

 

1、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的优势提供丰富的资源,特别是能吸引学生的图片资料。

 

2、必要的任务驱动和重视对学生高级思维活动的培养。学习任务是对学习活动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的描述。由于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因此必须提供给学生比较明确的任务。任务设计遵循下列原则:任务的目标明确,活动结果易生成和提交;任务的活动形式不超出学生的行为能力之外;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资源;任务的完成依赖于网络学习伙伴之间的合作和帮助;任务的活动内容应能引发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高级思维能力是指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我们做的网页绝不是百科全书,绝不能是静止的知识,而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

 

3、重视教学设计。我们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4、实时互动的设计。网络教学中的互动有多种方式(1)学生与学习媒体资源环境的交互活动。学生借助计算机,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通过网络查询、网页浏览,阅读下载网上信息或调用网络学习软件来进行学习交互活动。学生可自己安排时间、选择合适的地点,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上传自己学习的成果和体会。(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指发生在多个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活动。学生之间可利用论坛、BBS等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活动。(3)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活动包括教师与单个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师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互动,前者常适用于个别辅导型模式的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有疑问时,通过论坛或其他方式向教师提出,教师就学生提出的相关问题予以回答。后者常用于讲授型模式的教学中,教师通过交互界面向许多学生提出同一问题,通过交流空间师生展开讨论与协商,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在这种互动活动中教师常常作为活动的引导者、帮助者,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这里我们认为师生互动网络学习,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互动,这里的师生互动网络学习应是广义的:以网络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涵盖课堂教学互动和课外学习互动,拓宽学生接受知识的视野和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意识得到增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资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创新学习,从而奠定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的基础,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三、探索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

 

1、在每节课有限的时间中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多手段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与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实现教师与教师间的知识共享与交流、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和团结协作,相互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在交流中的主动学习,真正做到“教学互动、教学相长,教学共享”。

 

3、各学科应充分利用网络逐步实现教学资源的收集、整理、加工、优化、组合,逐步形成有本校特色、本地特色、本学科特色的教学资源库,根据各学科内容的特点进行学习项目或研究课题的设计,以便开展研究性学习或发现、探究性学习,并根据项目学习或研究课题的需要创设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探索适合本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

 

4、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

 

  这也是我们在研究中重点研究的一种模式,对此模式的建构重点阐述如下:

 

①研究方法。我们采用的方法是行动研究法,在高一年级普通班(按男、女生比例和中考成绩平均分班)中选择两个班,其中高一(8)班为实验班(54人),进行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与地理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高一(4)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两班为同一教师授课,任课教师不担任其中任何一个班的班主任。从2002年9月开始研究,到2003年6月完成第一轮试验。

 

②教学模式建构。此模式可以分成四个阶段。情景导思,提出问题;资料寻觅、探索研讨;互助求解、总结提高。

 

③研究成果。第一,转变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首先,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改变了课堂知识的构成,即由原来的单一的教科书知识转变为教科书知识、教师个人知识、网络资源及师生互动产生的知识共存。过去教师的知识用来理解和传递教科书知识,用教科书的答案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状况,教师个人知识以独立形态呈现。研究性学习实施后,教师的知识再也不是作为教科书的解释,而是作为课堂知识的一部分出现了。其次,研究性学习改变了课堂组织方式,教师由原先的“执行式”——告诉学生该做什么,增强学生的信心与动机,维持课堂运行,转变为“变革式”——在共同的活动目标上,师生共同参与和合作,教师帮助学生自主、有效地学习。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不仅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颠覆,更重要的是它要改变教师头脑中沿袭已久的教学理念和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第二,增强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1个学年以后,两个班级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如下表:

 

班级

 

对地理感兴趣

 

对地理兴趣一般

 

对地理不感兴趣

 

实验班

 

35

 

13

 

2

 

对照班

 

27

 

23

 

4

 

经检验Z=2.23<Z0.05=1.96,说明实验班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与对照班有显著差异。第三,提高了教学质量。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2003年6月)中高一(4)班地理平均分为71分,标准差为8.4,高一(8)班地理平均分为73分,标准差为6.5,经差异检验Z=2.73<Za/2=1.96,说明有显著差异。

 

④问题和讨论。关于对教师、学生的要求:在基于Web的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等方面要从有利于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必须具备:(1)超前的教育观念,真正放手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2)高超的教学技能: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全体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能力;②能熟练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能力。学生是研究的主体,除了要有积极的态度外,学生必须学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能够借助现代教学媒体表达自己的见解,会熟练使用浏览器,会使用word进行文体编辑,会使用演示文稿进行演说等,会使用论坛或留言版,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和分享研究成果。关于实施的条件。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学整合虽有许多优点,但由于这种整合需要许多相应的条件,而目前的地理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其优点充分发挥的因素。例如:班级人数太多难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研究过程中去;研究性学习更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基础知识;研究性学习不能适用于所有知识的学习如思维容量大的课题就不太适合;研究性学习耗费的时间较多,使其它教学内容的教学难以得到时间保证;要求比较先进的教学设备,对教师的技能要求也较高。关于研究课题的选择:如果完全让学生自主选择则往往离教学目标太远,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如果由教师指定专题则又违背研究性学习的本意。关于时间的分配:1节课只有45分钟,有些学校只有40分钟,能拿出多少时间让学生进行研究,多少时间用于正常的教学目前尚无合理的分配方案,如果研究时间太短学生难以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如果时间太长则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3.5.2.4基于 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

 

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教育技术系的伯尼·道奇和汤姆·马奇于1995年创建了一种课程计划。在这种课程计划中,呈现给学生的是一个特定的假想情景或者一项任务,通常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一个需要完成的项目,课程计划中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因特网资源,并要求他们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由于该课程计划和万维网密切相关,所以他们将其命名为 “Webquest”,“Web”是“网络”的意思,“Quest”是“寻求”的意思,也可以翻译成“网络专题探究”。 Webquest比一节课的教案或者单元教案复杂一些,它通过向学生提问一些本质性问题,提供进一步探索的机会,让孩子们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应用他们的知识,从而努力让孩子在较高的水平上思考。每一个Webquest的核心是一个开放性问题,这个问题设定了Webquest的清晰目标,鼓励学生回顾原先掌握的知识,激发学习者进一步探索的动机。我们在认真研究关于Webquest,后认为Webquest确实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于是我们试着做了两个Webquest,一个叫《绿色家园创建活动》,后被收录在中央电教馆高中资源库中,另一个是《人类对宇宙的新探索》,这个Webquest,现在成为百度搜索的第一个页面。这两个Webquest,一个是相对开放的,学生选题比较宽泛,一个与课堂教学联系较多,可以说代表了Webquest的两种不同发展方向。经过研究我们认为Webquest的作用是:1、连接了课堂接受式学习和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Webquest有一个与课堂教学密切联系的、切实可行的、能够完成的且具有吸引力的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则要求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来得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Webquest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它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任务,这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以便于教师在课堂上组织统一的教学活动,从而有助于解决学生选题范围太宽广使教师指导和学生间交流所带来的困难。不过“统一”仅限于此,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是开放性的。第二,webquest提供了一个“脚手架”模式,它引导学生像熟练的研究者那样对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脚手架”的功能是将那些学生感到无从下手的大项目分成一个个小的任务目标,并将它们根据一定的规律“搭建”起来。问题一旦小了,也有了一定的方向性,学生就能够很方便得知道自己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并且能够循着一定的思路探究下去,逐渐形成一套自己的思维模式。第三,webquest的资源提供了可以便捷存取的、高质量的信息。这让学生能有效地收集信息,进而能够分配更多的时间用于解释、分析信息。这三个特点说明,webquest是传统的课堂接受式学习到完全开放的研究性学习中间一个很好的过渡。它能在原有的班级授课形式下,帮助学生开展自主选题、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的研究性学习。2、开放的信息环境,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以前备课,也会看一些参考书,但选择的参考书多和自己所教的教材密切相关。主要的目的是也选择合适的例题和练习题,或者是看一些教材教法的分析。阅读的参考书数量和种类有限,使得自己仅仅满足于能看到井口的那一方蓝天。webquest是基于网络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设计教学单元开始,教师必须到网上冲浪,熟悉自己学科领域可用的在线资源,以便把自己学科范围内的资源进行组织整理。虽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接触到了大量的信息。比如在设计“绿色家园创建方案”时我们浏览了大量和绿色家园相关的网站和网页,通过浏览不仅对绿色家园、绿色食品、绿色家装、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方式等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了解了大量最新的发明创造,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素材。以前教书,我们在题海里挣扎,满眼是做不完的题目。为了使用Webquest,我们在网上翻腾,接触的是大量鲜活的资料。冲浪的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充实和提高远非查阅几本教科书所能比拟的,而且在处理资料时,必须以学科的宏观目标为准绳,这在以往的教学中是从来都没有过的。在尝试Webquest设计和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感觉到,webquest与其说是教师通过尝试应用新的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能力,不如说是教师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3、关注真实生活,回归学习本质。虽然过去上课也讲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但是在备课、上课、课后,教师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是知识目标。今天上课主要讲哪些知识点?怎样讲清楚这些知识点?学生是不是掌握了这些知识点?而检验的标准则是学生会不会用所学的知识去答题、解题。学生所要解答的问题都是经过加工的、很纯粹的学科问题,因此学生和教师都不必过分关注这些问题的生活意义,只需关心所谓纯粹的学科问题。久而久之,使得学生养成了在理想的条件下思考问题的习惯,脱离真实生活。事实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它并不按照某一学科、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的。Webquest来源于现实生活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在一个真实事件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从而更好地感悟智慧。教师也不再只是关注教材和知识点,还要关注真实生活中的问题。《沙尘暴的防治》这个Webquest活动方案,并不是将关注点仅仅局限在沙尘暴的概念、产生原因等等静态的知识上面,而是围绕沙尘暴的防治这个真实任务,探索在现有的长期保持下如何使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关注身边环境的意识。所以。解决真实生活中的问题以一定的背景知识为前提,同时也是知识学习的最终归宿。4、为学生的未来着想。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过程中,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成为了学习的重要内容。比如:学会尊重:要求学生在提交最后的作业时,对于来自其它同伴的建议和启示必须加以说明并鸣谢。参与论坛讨论时,所引用或转摘的文章要写明出处。体会折衷:每项设计都要受到条件限制。一个好的设计要考虑所有这些限制因素,并且找出合理处置各种限制的折衷方案。换位思考:在解决一个真实的问题中,由于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会有不同的结论和处理方法。而且每个人对这个问题原有的认识和偏见也会直接影响所做出判断。因此在听取他人意见和提出自己见解时必须学会换位思考,才有可能不偏执和令人信服。诸如以上这些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一般无须关注也无法关注。而这对学生将来适应社会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认为在

 

设计Webquest时应注意:“绪言”贵在有吸引力。绪言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给学习者指定方向;通过各种手段提升学习者的兴趣。为做到这一点,应该使主题看起来显得要么与学习者过去的经验相关,要么与学习者未来的目标相关,要么充满吸引力,生动有趣,要么十分重要,具有全球性意义,要么任务紧迫,需要及时的解决方案。“任务”应多样化。最终结果可以是一件作品,如演示文稿、课件、报告或方案等,也可以是上述各种形式的综合。“过程” 要简短而清晰。教师要给出学习者完成任务将要经历的步骤,让学习者知道完成任务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任务分块的策略和对每一学习者扮演角色或看问题的视角的描述。“资源”要精选。提供给学生的网站清单中的每一个网站,老师应事先已查找过,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任务。资源经过了预选,以便学习者能在主题上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漫无目的地网上冲浪。“评估”一般要使用量规。由于webquest寻求的学习目标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中处于较高层面,因此难以用选择或填空题来测量,需要有一个评价量规。根据给予学习者的任务的不同,评价量规可以有不同的形式。“结论”重在反思。要鼓励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拓展和概括所学知识,鼓励学习者在其他领域拓展其经验。经过研究我们也发现学生在进行基于Webquest的研究性学习时,尚待研究的问题有:教学时间如何保证;评价方法和手段如何让学生接受,因为学生还习惯于传统的评价方式;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因为Webquest只是给学生一个思路,具体如何去研究许多同学不得要领。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