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围墙:终身教育思潮下的教师角色重塑 语文组 张桂华 翻阅《终身教育引论》,那些关于教育时空革命性的论述不断冲击着我的认知边界。“教育不应局限于人生的某一阶段,而应贯穿于人的一生”,这一理念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新视窗。作为身处高中教育一线的教师,我深切感受到传统教育围墙的禁锢与终身教育思潮的解放力量之间的张力。在高考指挥棒下,我们常常不自觉地成为“教育终点站”的工作者,而《终身教育引论》则提醒我们:高中不是教育的终点,而是终身学习旅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终身教育引论》尖锐地指出,传统教育体系最大的弊端在于其“片段性”与“终结性”。它将完整的人生割裂为“学习期”与“工作期”,仿佛教育只是为未来生活所做的准备,而非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这种观念在高中阶段表现得尤为明显——学生、家长乃至部分教师都潜意识地将高考视为教育目标的终点站。作为教师,我亲眼目睹太多学生在经历高考后撕书泄愤,将学习视为不得不完成的苦役而非持续终身的乐趣。这种教育的异化现象,正是终身教育思想所要批判和纠正的。 终身教育理念打破了学校教育的垄断地位,强调“社会的一切部门都是教育场所”。这一观点对教师角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与要求。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拥有者和传递者;而在终身教育视野下,教师更应当成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者、求知热情的点燃者、自主学习的陪伴者。我们需要思考的不再仅仅是“教什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动力与能力”。正如《终身教育引论》所言,教育的核心任务已经从传授固定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这一转变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高中教育实践中贯彻终身教育理念,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当我们意识到学生离开校园后还将面临数十年的学习需求时,那些仅仅为了应试而存在的机械训练就显得格外苍白。相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自主学习能力、信息素养与合作精神,这些能够支撑其终身发展的核心素养,应当成为我们教学的重点。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勇敢地打破“考什么教什么”的桎梏,在有限的课堂空间中,为学生打开通向无限知识世界的大门。 《终身教育引论》中关于“教育一体化”的论述同样发人深省。它强调不同教育阶段、不同教育形式之间的有机衔接与整合。这一理念对高中教师而言具有特殊的指导意义:我们不应将高中教育视为孤立的阶段,而应当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乃至社会教育的平稳过渡。在我的教学实践中,这意味着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心理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单向灌输。 终身教育理念同时也指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在知识更新加速的时代,教师若停止学习,很快便会落后于时代。《终身教育引论》启示我们,教师本身应当是终身学习的践行者与示范者。只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育理念、拓展专业能力的教师,才能真正胜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使命。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应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深化,还应包括对教育本质、人的发展规律以及社会变迁趋势的深刻理解。 将《终身教育引论》的理念置于当今时代背景下审视,其前瞻性更加凸显。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职业格局剧烈变革的今天,一次性教育模式已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我们的学生将从事目前尚未出现的职业,使用尚未发明的技术,解决尚未预见的问题。在这种不确定的未来面前,唯有终身学习能力才是他们最可靠的依靠。作为教师,我们肩负着为学生奠定这一能力基础的神圣使命。 《终身教育引论》让我感受到一种教育视野的拓展与解放。终身教育思想不是对学校教育的否定,而是对其局限性的超越。它呼唤我们打破教育的时空围墙,将高中教育置于人的终身发展这一宏大背景中重新定位。作为教师,我们不仅是某一学科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终身学习旅程中的引路人。这一角色的重塑,既是对我们专业能力的挑战,也是教师职业价值的升华。 在终身教育的广阔图景中,每一间教室都是通往未来的起点,每一位教师都是点燃终身学习之火的引航者。让我们怀揣这一教育理想,在每一天的教学实践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石,陪伴他们走向不断自我超越的精彩人生。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