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为高中生物课堂注入活力与灵魂 ——读《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龚荔群
作为一名执教三十多年的高中生物学科教师,我时常面临一个核心的困境:一方面,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充满奇趣、探索生命奥秘的迷人学科;另一方面,高中生物学课程中大量的专业术语、抽象概念(如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中心法则的流程、神经递质的传递等)又极易让学生感到枯燥生涩和畏难。如何化解这对矛盾,让课堂不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成为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探索之旅?在我苦苦思索之际,卢安·约翰逊的《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一书,如同一股清泉,为我打开了一扇充满活力的教学新视窗。 初看书名,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只是一本“游戏汇编”,甚至担心“游戏”会冲淡高中课堂的学术严谨性。但通读全书后,我深刻体会到,约翰逊所倡导的并非简单的“为玩而玩”,而是一种“游戏化思维”的教学哲学。其精髓在于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结构,创造一种安全、积极、富有挑战性和参与感的课堂环境,从而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知识在体验中内化。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是:高中课堂,尤其是生物学课堂,不仅需要深度,同样需要“温度”和“趣度”。 一、 化静为动:让抽象概念“活”起来 高中生物学充斥着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过程和内部机制。传统的教学依赖于图解和讲述,但学生往往停留在“识记”层面,而非“理解”。本书中的许多游戏策略,为我提供了将抽象概念“具身化”的灵感。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的合成——转录和翻译”这一难点时,我借鉴了书中“人体模型”和“接力赛”的游戏思路,设计了一个名为“细胞工厂流水线”的课堂活动。我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核糖体工厂”。教室的不同区域分别代表“细胞核”(储存DNA信息)和“细胞质”(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具体流程是:一名学生扮演“RNA聚合酶”,跑到“细胞核”区域,从作为“DNA模板”的我手中“转录”出一段写有密码子的mRNA纸条(如AUG-UUC-UCU...)。 然后,这名“信使”将mRNA带到本组的“核糖体工厂”。组内其他成员则扮演“tRNA”和“氨基酸”,他们手持写有反密码子(如UAC)和对应氨基酸名称(如甲硫氨酸)的卡片。 活动开始后,tRNA们需要根据mRNA上的密码子,快速“搬运”来对应的氨基酸,并按照顺序连接成“多肽链”。整个过程以接力竞赛的形式进行,最快最准确合成出蛋白质的小组获胜。 这个活动将原本静态、抽象的中央法则,变成了一个动态、可感知的集体协作过程。学生在奔跑、寻找、匹配和连接中,深刻地理解了密码子的简并性、翻译的方向性等关键概念。相比死记硬背,这种全身心参与的游戏化体验,留下的记忆烙印要深刻得多。 二、 化零为整:在协作中构建知识体系 生物学的知识不是孤立的点,而是相互联系的网络。如何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体系,是复习课的一大挑战。本书中关于“团队合作”和“知识竞赛”类的游戏给了我很大启发。 在完成“生态系统”一章的复习时,我摒弃了传统的罗列知识点的方式,组织了一场“生态金字塔搭建挑战”。我将学生分成4-5人的小组,给每组发放一叠空白卡片和彩笔。 任务要求是:各小组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共同绘制出一个包含特定生物(如草、蝗虫、蛙、蛇、鹰)的生态金字塔,并在卡片上写出各个营养级的概念(生产者、初级消费者等)、能量流动的数值(遵循10%-20%定律)、以及可能存在的物质循环过程。 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充分讨论、分工协作,有人负责绘制生物,有人负责计算能量,有人负责书写概念。这不仅是知识的再现,更是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锻炼。 最后,各小组展示自己的“金字塔”,并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比如“为什么鹰的数量这么少?”“分解者在这个系统中起了什么作用?”。 通过这种游戏化的团队任务,学生们不再是孤立地记忆“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或“能量逐级递减”,而是在一个具体的、需要动手动脑的场景中,主动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食物链食物网等多个概念整合起来,知识自然就形成了网络。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们在辩论与展示中,巩固了知识,也享受了“做中学,学中做”的乐趣。 三、 化被动为主动:用好奇心驱动探究 约翰逊在书中强调,游戏的本质是激发好奇心。这一点对于引入新课时至关重要。一个好的开场,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住学生的注意力。 在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之前,我运用了书中“悬念设置”的技巧,设计了一个“班级性状大调查”游戏。上课伊始,我并没有直接翻开课本,而是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班是有耳垂的人多,还是无耳垂的人多?”“能卷舌的同学请举手!”“看看你的左右手,哪个拇指在上?”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地开始自我检查和相互观察。 接着,我将调查结果记录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性状(如卷舌)在人群中出现的比例似乎比较固定?”“如果一对都能卷舌的夫妇,生下一个不能卷舌的孩子,这可能吗?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遗传规律?”一时间,疑问充满了教室,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解开谜团。这个简单的调查游戏,成功地将学生置于一个“探索者”的位置,他们学习遗传规律的内在动机被充分点燃,后续的教学便如水到渠成。
我的心得:游戏化并非万能钥匙 当然,在实践书中理念的过程中,我也意识到,游戏化教学并非取代一切的传统教学法,它是一味高效的“催化剂”,但需要教师精准把握火候。 首先,游戏的设计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不能为了热闹而游戏,每一个游戏环节都应有明确的知识或能力指向。例如,“细胞工厂流水线”的核心目标是理解转录翻译的过程,而非单纯的跑步比赛。 其次,要处理好“趣”与“静”的关系。高中生物学同样需要深度思考和解构复杂问题的能力。游戏化活动更适合用于概念引入、难点突破和复习巩固,而在进行逻辑推演、数据分析等环节时,则需要留给学生安静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才是理想的课堂节奏。 最后,教师的角色是引导者和设计者。游戏化课堂对教师的课堂掌控能力、即时反馈和总结提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活动后,教师必须进行精炼的点评和知识梳理,将学生的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这样才能实现“玩中学”的真正价值。 总而言之,《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这本书,于我而言,更像是一本教学创新的“灵感手册”。它没有提供现成的、可直接套用于生物课堂的165个游戏,但它赋予了我一种“游戏化思维”的工具,让我学会如何将生物学的知识骨架,赋予趣味和体验的血肉。当我看到学生们在活动中闪闪发光的眼睛,在争论中迸发的思维火花,我更加坚信:点燃兴趣,永远是教育最好的开端。让我们的生物学课堂,不仅传递生命的奥秘,更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