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的“可见”与“重构” ——读《可见的学习》有感
谭道勇 莆田第一中学 《可见的学习》是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荣誉教授约翰·哈蒂(John Hattie)于2009年推出其持续15年的研究成果,数据涉及成千上万名学生的《可见的学习:对800多项关于学业成就的元分析的综合报告》后的总结。旨在揭示究竟什么可以真正带来学校学习的改进。本书的 “可见”首先指让学生的学对教师可见,确保教师能够明确辨析出对学生学习产生显著作用的因素,也确保学校中的所有人(学生、教师和学校领导)都能够清晰地知道他们对学校学习的影响。“可见”还指使教学对学生可见,从而使学生学会成为自己的教师——这是终身学习或自我调节的核心属性。 《可见的学习》一书通过分析800多项元分析涵盖52637项研究,涉及2.4亿学生,得到146142个效应量。所有元分析的总体平均效应量是d=0.40,以此为平均值大于0.40的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的平均效应量主要是教师、课程和教学。(P12-13) 这项数据分析的结果有些出乎我的预料,学校这一因素甚至低于这一平均值。作者指出优秀的学校也是以“认识你的影响力”而闻名。基于这样的数据分析,教师及其课堂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教师必须对建立在其课堂氛围、自身教学、学生的合作教学和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学习结果保持敏感。《可见的学习》一书是要通过大量的数据,呈现出一种思考方式:“作为教师,我的职责是评价我对我的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是“认识你自己的影响力”。进而总结出六个通往卓越教育的路标,提出“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要行动者”,识别出“专家型和经验型”教师的五大维度。 今年暑假认真学习了1-3章,在教育教学中给我一些启发,也开始了一系列的实践。进行了基于“可见”的课堂重构。对此,做一点总结希望能帮助自己尽量摆脱经验型教师的阴影,努力向专家型教师靠拢。 一、重建师生关系,营造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 正面管教理念之一“关系大于一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氛围融洽的基础。书中提出:最益于学习的氛围是产生信任的氛围。如何营造这样一个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课堂氛围呢?暑假高三新学期第一课,我开始了一些探索。我请学生和我一起建立“课堂约定”,并分析“规矩”和“约定”的区别。“规矩”是老师定的,学生服从,这不是对等的课堂。“约定”是师生双方共同协商一起努力建立良好学习氛围的课堂,这是一种民主的彼此信任的课堂。 于是我们开始的“头脑风暴”:既然我们的共同目标都是高考,我们就要一起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每一个人(包括老师)都可以为这样的的课堂做什么?学生感受到了尊重,大家纷纷提出了:认真、努力、积极回答问题、上课不睡觉、教师不能拖课、不要提前上课、教师要经常给推荐好书给大家等。我们又对每一条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举手表决。最后在课堂睡觉和上课吃零食的问题上产生分歧,我们开展了讨论。一小部分同学认为上课可以睡觉。对此我启发式提问:“上课睡觉到底会不会影响其他同学?”我提问了一些同学,大部分都认为看到其他人睡觉,也会影响上课氛围自己也想睡觉。最后我们都认为上课不能睡觉,有同学睡觉按照一人一分扣小组分数的决定。关于上课吃零食,由于文科班生多,平时上课经常偷吃东西,我引导大家一起分析上课吃东西的原因,的确有时候是真的饿肚子了,特别是上午第五节课。可是上课如果每个人都吃东西,也会有声音对学习氛围的产生带来不好的影响。怎么办呢?有同学提出如果是第五节课,那么上课前三分钟内吃完,这一条全班通过。 这样,经过一节课的讨论,我们把这学期历史课堂的“约定”制定出来,并由课代表组织整理给大家。对教师而言,这节课很“难熬”。生怕学生有哪些过分的要求,事实证明学生明白自己的学习任务,没有过分的要求,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表达。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接下来的历史课,的确课堂气氛活跃更加,师生互动也更多了。当有不良情况产生,我会善意的问:还记得我们的课堂约定吗?学生很快会自我调整。 二、调整课堂深度,建立对知识点的深层次理解 高三的复习课更重视学生复习的“高效”,因此我试着每节课课后找一两个同学反馈,上课的收获。从中了解到,对复习的旧知,不少学生觉得很枯燥,有些知识点似懂非懂。如何调动上课学习的积极性,让复习课教出趣味,让学生听课更“有效”?我想还是要从知识点本身入手,我始终记得大学老师的话:“历史是鲜活的不是呆板的”,因此我开始对一轮复习的知识点进行挖掘,在“旧知”的基础上有深层次的思考,拓展思维的深度和角度,以形成新的认识。例如“五四”爱国运动,学生对此很熟悉,我们复习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谁领导的这场运动?学生领袖是谁?李大钊、陈独秀当时为什么不在场?火烧赵家楼是合理合法的吗?等书上没有的问题。通过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展示史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五四精神的内涵。 再如:南昌起义,这场起义成功了还是失败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其失败?这些内容书上没有,但是仍然值得思考。南昌起义的失败留下什么教训?这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关系如何?学生通过一系列书上没有的但是又脱离不了课本的知识点产生了兴趣,把知识进行联系,理解上更具逻辑性,课堂也更有趣味了。 当课堂中学生主动提出疑问或者我对知识点的一些设问,我并没有当堂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学习小组布置任务,试着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学生能够自主解决的问题,他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是更深层次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阅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也让学生更有价值感和归属感。 这些工作的开展,需要教师大量的时间备课,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思考,有可能产生的疑问。 三、重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的依据 高三的学习压力很大课业负担很重,教师课后及时关注学生课堂的收获情况。采用课后主动找学生交流,课堂当堂检测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暑假高三补课期间,通过课后找学生询问,了解到部分学生对高考没有信心感觉高考太难,特别迷茫。马上就要放假了,我该如何在暑期帮助和建立学生的信心,与他们共渡难关呢?我想起了网络平台,身边不少老师通过网络平台利用暑期给学生上课。我采用网络千聊平台,利用暑期研究了近三年全国卷真题,开始在家演练,把近三年高考的试题发给学生,并邀请学生加入网络直播平台收听我对高考真题解析。一切以学生自主自愿。没想到很多学生加入收听,我们还建立高三历史学习群,我把平时收集的资料,甚至还有学生觉得比较好的资料都发送到群里,供大家一起学生。这个暑假给学生布置的是必修一每个单元的思维导图,不少学生通过微信给我看他们的作业,我们利用了网络平台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