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华文化史》有感 莆田一中 历史组尹立华 《中华文化史》,作者: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年: 2014。 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它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者来说,“文、史、哲不分家”的汇通观念,是开拓视野,触类旁通,取精用宏,攀登学术高峰的重要思想基础。因此,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可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资源和研究视角,促进学术创新。 全书分上、下编,上编主要谈中华文化生态问题,从“文化生态”界说、中华文化的地理背景、中华文化扎根的经济土壤、中华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等四个方面,全面而详尽地论述了中华文化的生态环境。全书体系规模浩大,气势恢宏,对中华文化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而宏博的认知体系上。该书对我影响最大的部分无疑是商周部分,著作中既有妙语连珠,又有发人深省的哲思! 殷商西周以“青铜时代”著称于中国文化史,其原因有二。首先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战争所需的种种器物多由青铜制造。从生产工具看,有铜、斧、斤、刀、钩等;兵器有戈、矛、刀、剑等;人们常用“钟鸣鼎食”来形容富贵生活,而钟与鼎即为礼、乐之器的代表。从种类看,礼器有鼎、镬、鬲、釜、甑、俎、豆、簋、觚、尊、觥、爵、卮、盘……;乐器有大名鼎鼎的编钟以及镗、铙、钲等。礼器、乐器代表了殷商西周青铜时代的最高水平。饮食器有鼎、鬲、甗、釜、镬、盉、爵、尊、瓿、觚、壶、卣、罍。酒器种类占了多数,这与殷商时代好酒的社会习俗有密切关系。第二,人们能够从青铜器的纹样把握这一时代的精神风貌。殷商西周时期,宗教迷信结合统治权威渗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青铜器的纹样正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特点。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纹样中常见的有饕餮纹、夔龙纹等,这些纹样往往与古代神话和宗教信仰有关。例如,饕餮纹是一种具有神秘和威严象征的怪兽形象,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青铜器上的纹样往往表现出严谨、规整的排列,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权威和等级制度的重视。器物上的夔龙、夔凤、饕餮、象纹、雷纹等形象栩栩如生;连铸、合铸、嵌接、镂空、失腊,技艺巧夺天工。青铜器上的一些变异了的、并不存在于世间的动物形象,其背后隐藏超世间的权威神力观念,与厚重的器物相配,体现那个时代“有虔秉钺;如火烈烈”的惨烈气象。 “随着西周末期崇德、疑天思想的滥觞,理性的、分析的、现世的观念意志日渐蔓延,主要用作祭祖敬祖的青铜器皿,也日益失去其神圣光彩和威吓力量。到了战国年代,青铜器虽然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它的风格已由厚重转向轻灵,造型由严正转向奇巧,刻镂由深沉转向浮浅,纹饰由定式转向多变。这一切,恰恰标志着煊赫一时的青铜时代的终结。 作者在题记中说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跌宕起伏,绚丽多姿,历久而弥新,本书以近百万言,实难尽述其详,只能撮其要者,作粗线条勾勒”,这也是我个人的阅读感受。但此书竭尽全力地揭示文化历史的深刻,哲理思辨性强,重理论而又多有丰富史料的佐证,既给人以极深的启迪,又使人感到美的愉悦,在总体把握中华文化生命流转的同时,对某一时段文化的内在精神进行恰当而深刻的论析,这是一部充满理论透视的文化通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既可作为人文社科研究者研究者的重要参考,又可为普通读者领略中华文化精髓提供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指引,然而,恰如该书作者所言,“老一辈史学家在这方面做过努力,其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更浩大、更系统的工作,期待着后来者”。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