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高声自远 ------读《初等数学研究》的思考 游发本 在中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谱系中,总有一些著作扮演着“压舱石”的角色。它们或许不直接提供课堂技巧,却能为我们的教学实践奠定最深厚的学理基础;它们或许不急于应对当下的考试变革,却能赋予我们一种穿透时空的洞察力。丁石孙、章建跃等先生主编的《初等数学研究》系列著作,正是这样一座巍然屹立的灯塔。作为一名执教多年的教师,重温这套经典,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回顾,而是一场深刻的思维洗礼与一次庄严的专业身份重塑。它让我真切地体会到,何谓“居高声自远”——唯有站在学科思想的高处,我们的教学才能摆脱匠气,触及灵魂。 一、 溯源与澄清:从“工具性理解”到“关系性理解”的跨越 英国数学教育家斯根普曾区分了“工具性理解”与“关系性理解”。在长期的教学中,我无奈地发现,迫于课时与应试的压力,自己的教学有时会不自觉地滑向“工具性理解”:强调公式的记忆、法则的套用、题型的归类,却或多或少地忽略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必然性。而《初等数学研究》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它系统性地引导教师完成从“工具性理解”向“关系性理解”的跨越。 这部著作仿佛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们重返数学概念的历史源头与逻辑起点。例如,在“数系”部分,它并非简单罗列自然数、整数、有理数、实数的定义,而是清晰地展现了数系扩张的内在动力:为了解决减法、除法、开方等运算的封闭性问题。每一次扩张,都是一次思想观念的飞跃。当我自己透彻理解了从自然数到实数的这一“为什么”之后,再面对学生对于“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是正数”、“为什么无理数也存在”等本源性问题时,我便能不再停留于“规定如此”的苍白解释,而是可以从数学内部的一致性、和谐性需求出发,讲述一个逻辑自洽、充满智慧的故事。这种教学,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数学的理性精神。 同样,在“函数”章节,著作超越了“变量说”和“对应说”的表层描述,深入探讨了函数的本质、分类、表示方法之间的深层联系。它让我意识到,高中阶段学习的各种基本初等函数,并非彼此孤立的“工具”,而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刻画现实世界不同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这种高观点的统领,使得我在进行函数主题教学时,能够设计出更具整体性的单元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网络化的知识结构,而非积累碎片化的知识点。这种对概念本源的澄清,是教师专业自信的基石。 二、 贯通与俯瞰:连接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秘密通道” 对于许多中学教师而言,大学所学习的高等数学知识与中学教学内容之间,似乎存在着一道无形的鸿沟。我们常常感到,高等数学的“武器”在中学课堂“英雄无用武之地”。《初等数学研究》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亲手为我们架设了一座桥梁,打通了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隔阂,让我们能够用高等数学的观点来俯瞰、统领和深化初等数学的理解。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变换”的观点。在初等几何中,我们讲授全等、相似,往往侧重于具体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而《初等数学研究》从群论的高度,揭示了平移、旋转、反射等几何变换的本质,它们构成了运动群,保持图形的某种性质不变。这种观点一旦建立,再看中学的平面几何,许多看似孤立的定理顿时变得脉络清晰。例如,正方形的对称性,就可以用二面体群来完美描述。虽然我不会直接将“群”的概念教给学生,但这种高观点的洞察,能让我在教学中更强调图形变换的思想,引导学生从“动态”的、更高的角度欣赏几何的对称与和谐之美。 在代数领域,著作从近世代数的视角审视数系、多项式等内容,让我对“运算律”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机械记忆层面,而是认识到它们作为代数结构“公理”的根本地位。这种贯通性的理解,使我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地处理教材中那些“显然成立”但学生总感困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等式两边可以同时加上同一个数”。因为我可以从“保持运算的映射”这一更高角度理解等式的性质。这座“秘密通道”的打通,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资源库和解释力,让我在面对优秀学生的深度追问时,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言之有物。 三、 严谨与反思:对教材“约定俗成”的理性审视 长期使用一套教材,很容易让我们对其中的定义、表述、甚至一些处理方式习以为常,认为它们是“天经地义”的。《初等数学研究》以其数学家的严谨,对许多中学教材中“约定俗成”或“语焉不详”之处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这种反思精神对教师而言是极其宝贵的财富。 例如,对于“什么是点”、“什么是直线”这样的基本概念,中学阶段通常采用直观描述法。但著作会引导我们思考欧几里得几何的公理化体系,以及希尔伯特形式化公理体系的深刻区别。这促使我反思,在教学中如何平衡直观与严谨,如何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允许的范围内,潜移默化地渗透公理化思想。 再如,对于“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分,很多学生容易混淆。著作从函数“单值性”的要求出发,清晰地解释了这种区分的必要性源于数学的严谨性要求。理解了这一点,我就不会简单地责怪学生粗心,而是会从数学本身的内在规定性上讲清道理,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习惯。 这种严谨的审视,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教材观。我不再是教材的被动执行者,而是成为了一个积极的审视者、研究者和建设性的使用者。我会思考某个定义的引入方式是否最利于学生理解,某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是否体现了关键的数学思想,某个例题的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这种基于深刻理解的反思能力,是教师走向成熟和专业自主的关键标志。 四、 实践与转化:将理论智慧融入课堂教学的“最后一公里” 当然,阅读《初等数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如何将高深的理论智慧转化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可感、可知、可思的学习活动,是“最后一公里”的挑战。这套著作本身也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思路。 首先,它为我提供了设计“微探究”课题的丰富素材。例如,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后,我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四边形、五边形……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这其中蕴含了归纳、类比、化归等重要的数学思想,这正是《初等数学研究》所强调的“数学方法论”的体现。 其次,它提升了我的课堂语言品质。基于对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我的课堂讲解可以更加精准、深刻而富有启发性。我可以避免使用“这是规定”这类简单粗暴的表述,而是尝试用更富逻辑和历史背景的语言来解释数学的“所以然”。 最后,它是我应对“资优生”培养挑战的智慧宝库。当学有余力的学生提出超越课本的问题时,我不再畏惧或回避。因为《初等数学研究》赋予了我更广阔的知识视野和更深厚的理论功底,使我能够与他们进行深入的对话,引导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数学天地。 读《初等数学研究》,于我而言,已不是一次简单的阅读任务,而是一场持续的专业修行。它时刻提醒我,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传授的不仅仅是计算技能和解题套路,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一种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种充满智慧的思维方式。这部著作,就像一位永不疲倦的导师,督促我不断回溯知识的源头,攀登思想的高峰,从而能够以更清澈的目光审视我的教学,以更从容的步伐行走于我的讲台。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初等数学研究》正是为我专业生命注入的“源头活水”。它让我坚信,一个能站在学科思想制高点的教师,其教学必然能超越技术的层面,抵达教育的本质——启迪智慧,塑造灵魂。这条路,我将继续怀着敬畏与热情,坚定地走下去。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