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考”施教,以“析”育人:读《2025年版高考试题分析数学》有感 莆田一中数学组 唐碧容 作为一名长期耕耘在高中数学教学一线的人民教师,每年的高考试题及其权威分析,就如同指引我们教学航向的灯塔与校准教学精度的标尺。近日,潜心研读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编写的《2025年版高考试题分析数学》(以下简称《分析》),心中感慨良多,思绪万千。这不仅仅是一本对过去试题的简单复盘,更是一部蕴含了国家育人导向、课程改革精髓与未来命题趋势的“教学启示录”。它促使我深刻反思日常教学,并对如何更科学、更有效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一、从“解题”到“育人”:命题导向的深刻转变
《分析》开宗明义,其核心指导思想已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点考查,而是鲜明地指向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核心素养”的落地生根。通读全书,我强烈地感受到,高考数学命题正经历着从“考知识”向“考能力”、从“解难题”向“析问题”的深刻转变。试题不再满足于学生对公式、定理的机械记忆与套用,而是着力于考查他们在真实、复杂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分析》中对一道以“碳中和”背景设计的统计概率应用题进行了详尽剖析。这道题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概率计算与统计图表分析能力,更引导他们关注国家发展战略,理解数学在解决重大社会问题中的应用价值。这启示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不能将数学禁锢于象牙塔之中,而应有意识地引入现实素材,将数学知识与科技发展、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紧密相连,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有用”与“有趣”,从而激发内驱力,实现知识学习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二、聚焦“素养”:对课堂教学的精准导航
《分析》对每一道试题的考查目标、素养指向、能力层级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这为我们一线教师精准把脉教学重点、难点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书中反复强调了对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等六大核心素养的考查。
反思自己的课堂,有时是否过于注重题型套路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数学本质思想的渗透?《分析》中关于函数与导数应用的例题解析,特别强调了函数思想(如变化率、优化思想)和几何直观(如导数与切线斜率的关系)在理解与解决问题中的关键作用。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活动,让他们真正理解“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怎么做”。对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则应贯穿于教学始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严谨论证,提升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
三、强调“基础”与“思维”并重:破除“题海战术”的迷思
《分析》在肯定部分试题创新性的同时,用了大量篇幅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仍是试卷的“压舱石”。书中指出,许多看似新颖的题目,其“根”都深扎于教材之中,是对主干知识的重新组合与情境化呈现。这有力地驳斥了那种认为高考就是考“偏、难、怪”题的错误观念,也为我们减轻学生无效学业负担指明了方向。
“题海战术”或许能让学生短期内熟悉某些题型,但难以培养起应对新情境、新问题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启示我们,教学的重心应回归教材,夯实“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同时,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特别是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的萌芽。在讲解例题时,应多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探究一题多解、多题归一,感悟数学方法的普适性与灵活性,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四、审视“差距”:教学反思与改进的明镜
《分析》中对考生常见错误、典型失分点的归纳总结,如同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教学中可能存在的盲区与薄弱环节。例如,书中提到学生在应用题的数学建模环节表现普遍较弱,暴露出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不足。这直接指向我们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情境化教学不足,给学生提供的完整建模过程体验不够。
这促使我深刻反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完整的探究过程?是否过于强调“快”和“对”,而忽略了思维链条的完整性与深刻性?未来,我计划在教学中增加项目式学习、探究性活动的比重,鼓励学生小组合作,面对真实问题,自主构建模型,体验数学发现的全过程,从而有效弥补这一短板。
总而言之,《2025年版高考试题分析数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次专业知识的更新,更是一场教育理念的洗礼。它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的数学教学,必须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从“应试训练”走向“育人为本”。作为教师,我们应深刻领会国家意志和命题导向,将《分析》中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效能。我们要努力打造充满思维活力、贴近生活实际、启迪智慧心灵的数学课堂,引导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技能的同时,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这条路任重而道远,但《分析》无疑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添了前行的动力。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