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理解六侧面,重构英语教学新生态——《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四章读书心得(莆田一中 吴秀平)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聚焦核心素养的当下,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出的“理解六侧面”理论,为高中英语教学提供了精准的育人框架。作为使用人教新版高中英语教材的一线教师,深入研读第四章内容后,我深刻体会到理解并非单一维度的知识掌握,而是涵盖解释、阐明、应用、洞察、神入、自知的多元能力体系。这一理论犹如教学的“导航系统”,指引我们突破“聚焦灌输”或“活动导向”的误区,真正实现从“教知识”到“育素养”的转型。 一、理解六侧面的内涵与教学映射(一)解释:探寻语言现象的逻辑解释意味着“恰如其分地运用理论和图示,有意义地说明事件、行为和观点”。在英语教学中,这对应着引导学生剖析语言规律。例如在必修模块“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单元,不能仅停留在节日名称的记忆,而应引导学生解释不同节日背后的文化渊源:为何感恩节体现北美移民的生存智慧?春节的“红包”习俗如何反映家族伦理?通过追问“为什么”,学生从语言表层走向文化逻辑的深层理解。 (二)阐明:构建文本的意义网络阐明是“叙述有深度的故事,揭示观点和事件的含义”。人教新版教材选编了大量文学作品,如《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教学中可通过“作者为何以喜剧形式展现社会现实?”“结尾的留白有何隐喻意义?”等问题,让学生将文本细节转化为对拜金主义的批判性阐释,实现从“读懂文字”到“读懂深意”的跨越。 (三)应用:在真实语境中迁移能力应用要求“在新的、不同的情境中有效使用知识”。英语教学应打破“题海训练”的桎梏,设计真实任务。在“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主题学习中,可让学生以环保志愿者身份撰写英文倡议书、设计社区垃圾分类英文标识,将语法知识、话题词汇转化为实际沟通能力,正如布鲁纳所言,“应用是理解的核心证据”。 (四)洞察:培养批判性思维视角洞察即“批判性地看待观点,观其大局”。面对教材中“西方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碰撞”等议题,需引导学生反思:媒体报道中对“洋节热”的评价是否客观?文化交融中如何保持本土文化主体性?通过对比不同立场的文章,学生学会超越单一视角,形成理性判断。 (五)神入:实现跨文化共情神入是“感受他人情感和世界观的能力”。在学习“Body Language”单元时,可创设情境:“当你向外国友人点头时对方却摇头,如何理解这种差异?”通过角色扮演、文化案例分析,学生体会非语言交际背后的文化逻辑,培养“文化同理心”,这正是新课标强调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核心。 (六)自知:反思学习的局限与路径自知要求“察觉自身思维模式的优劣”。在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分析习作:“我的议论文是否陷入了论据单一的误区?”“为何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出现表达偏差?”通过元认知反思,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为“主动优化策略”。 二、教学实践中的融合策略理解六侧面并非割裂的技能,而应形成教学闭环。在“Literature and Life”单元教学中,我设计了阶梯式任务:首先让学生解释小说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解释),再阐明主题与现实生活的关联(阐明),接着改编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应用),随后对比不同文学评论的观点(洞察),最后以主人公视角写内心独白(神入),整个过程伴随自我反思日志(自知)。这种设计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多维理解的协同发展。 三、思维导图架构
四、结语威金斯与麦克泰格强调:“理解是通过设计实现的迁移能力。”将理解六侧面融入高中英语教学,意味着我们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理解引导者”。当学生能解释语言现象、阐明文本深意、应用所学解决问题、洞察多元视角、共情不同文化、反思自身局限时,英语学习便超越了工具性价值,真正成为素养培育的载体。这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必然选择。理解六侧面模型打破了“知识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将理解视为需要通过多样化体验主动建构的能力。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以更包容的心态接受理解的复杂性——它既是清晰的理论,也是模糊的顿悟;既是严谨的应用,也是开放的自省。只有通过持续反思“学生如何才算真正理解”,才能设计出激发深度学习的教育体验。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