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教》——用尊重与合作点亮成长之路 雍丽珠 一、书籍基础信息 • 标题:《正面管教》 • 作者:简·尼尔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正面管教”理念创始人,致力于推广不惩罚、不骄纵的家庭与学校教育方式) • 核心领域:儿童行为引导、家校沟通策略、尊重型教育模式构建 二、核心观点摘录(附页码) 1. “正面管教的核心是‘尊重与合作’:既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也尊重成人的权威,通过合作而非控制,让孩子主动承担责任——P42” 2. “惩罚和骄纵都无法培养孩子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而这两种感觉,是孩子做出积极行为的根本动力——P78” 3. “‘启发式提问’比‘命令式说教’更有效:与其说‘把玩具收拾好’,不如问‘你觉得怎样才能让玩具们有自己的家呢’,让孩子在思考中学会主动行动——P125” 4. “处理孩子的负面情绪时,‘共情接纳’先于‘解决问题’:先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因为玩具被抢了’,再和他一起想办法,而不是立刻说‘别哭了,要大度’——P189” 5. “家庭会议和班级会议是培养孩子能力的重要工具:让孩子参与规则制定、问题讨论,能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沟通、合作与责任担当——P236” 三、个人思考与联结 (一)打破“奖惩惯性”:重新理解“教育的目的” 过去在班级管理中,我习惯用“奖励小红花”“惩罚站墙角”的方式约束学生行为:按时交作业的学生能得小红花,调皮捣蛋的学生则要站在教室后面。起初效果明显,但很快出现问题——得小红花的学生开始只为奖励学习,没得到的学生逐渐抵触;被惩罚的学生表面顺从,背地里却故意破坏规则。 读完《正面管教》中“惩罚与骄纵的危害”,我才意识到自己陷入了“控制式教育”的误区:奖惩看似能快速解决问题,却没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遵守规则”“为什么要认真学习”。后来我尝试改变:在班级里召开“规则讨论会”,让学生一起讨论“课堂上哪些行为会影响大家学习”“应该怎么约定”。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们提出的规则比我制定的更细致,比如“发言要举手,不打断别人”“用完文具要放回原位”,且执行时格外自觉。有个曾经常常迟到的学生,甚至主动提出“如果我迟到,就帮大家整理当天的课堂笔记”,之后迟到次数大幅减少。这让我明白,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听话”,而是“让孩子学会对自己负责”,而尊重与合作,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关键。 (二)用“共情”化解冲突:看见情绪背后的需求 书中“共情接纳先于解决问题”的观点,彻底改变了我处理学生矛盾的方式。之前遇到学生吵架,我总是先不分青红皂白地说“别吵了,都有错”,结果学生们要么不服气,要么憋着火气不说话。直到有一次,小磊和小浩因为争抢一本漫画书吵了起来,小磊甚至哭了。我想起书中的方法,先蹲下来对小磊说:“你现在一定很生气,因为你还没看完漫画书,就被小浩抢走了,对吗?”小磊愣了一下,点了点头,哭声渐渐小了。接着我又对小浩说:“你也很想快点看这本漫画书,所以没等小磊看完就拿了,是吗?”小浩也低下了头。 当两个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后,我再问:“那你们想想,怎样才能让两个人都能开心地看漫画书呢?”他们很快就商量出“一人看10分钟,看完后交换”的办法。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孩子的哭闹、争吵不是“无理取闹”,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需求的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评判对错”,而是“看见情绪”——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才会愿意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家校共育的新方向:从“对立”到“同盟” 《正面管教》中“家庭会议”的理念,也为我搭建了新的家校沟通桥梁。之前和家长沟通时,我总习惯说“您家孩子最近上课不认真”“作业总拖拉”,家长要么尴尬道歉,要么辩解“在家不是这样的”,沟通效果不佳。后来我尝试在家长会上引入“家庭会议”的模式,让家长分享“孩子在家的闪光点”,再一起讨论“如何用合作的方式解决孩子的小问题”。 有位家长分享:“之前我总催孩子写作业,他越催越慢,后来我用启发式提问问他‘你觉得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能让你晚上有时间看动画片呢’,他竟然主动制定了写作业计划。”这番话让其他家长深受启发,纷纷分享自己的尝试。之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用“启发式提问”“共情接纳”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学生在学校的积极行为也明显增多。这让我意识到,家校共育不是“教师指导家长”,而是双方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过程——当家长和教师用同样的尊重与合作态度对待孩子,教育才能形成真正的合力。 四、总结 《正面管教》没有复杂的理论,却用大量真实案例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不是控制,而是唤醒——唤醒孩子内心的归属感与价值感,让他们主动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总想着“如何让学生听话”,却忽略了“如何让学生愿意听话”;总想着“如何纠正学生的错误”,却忘了“如何让学生学会主动改正错误”。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