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读书心得 美术组:曾希斌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作为美国教育专家格兰特·维金斯和杰伊·麦克泰格的经典著作,其提出的“逆向设计”理论,为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目标虚化等问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书中强调的“以终为始”的设计逻辑与“迁移应用”的学习目标,对优化教学实践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一、让美术鉴赏课回归对话场域 书中最触动我的观点是:“好的教学不是‘传递信息’,而是‘创造理解’。”过去我的鉴赏课,总像一场“单向的知识播报”——先介绍作者生平,再分析画面构图,最后总结“这幅画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学生课后只记得“波提切利”“表现主义”这些标签,却想不起《春》这副作品到底为何让人心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提醒我:鉴赏课的核心是“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学生从“被动接收者”变成“主动建构者”。 二、超越审美标准,在“意义网络”中建构深度认知 长期以来,我对鉴赏课的目标有个误区:将表现形式与内容分割来讲解,读过这本书后我发现“真正的理解不是套用标准,而是建立意义的联结。”我在“各异的风土人情”一课中做了尝试:不再直接讲传统纹样的赋予意义,而是先让学生收集身边的纹样(老门环上的铜饰、妈妈的蓝印花布、手机壳上的图案),再追问:“这些纹样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可能和哪些生活场景有关?”学生发现:老门环的卷草纹缠着“福”“寿”,和过年贴春联的习俗呼应;蓝印花布的鱼戏莲和鱼跃龙门有关;手机壳上的卡通纹样,其实是把传统纹样年轻化了。更让我惊喜的是,当学生在社团活动中用纹样的元素设计校园文化衫时,他们不再是机械复制,而是赋予纹样新的意义——有人把“卷草纹”简化成波浪线,旁边写“知识的流动”;这时我突然明白:美术鉴赏的终极目标不是判断美丑,而是让学生通过作品理解文化基因,再用这些基因表达自己的生活与思考。 三、用可观察的成果替代空泛的评价 过去,我的评价总停留在“是否认真听讲”“能否说出作者名字”;现在,我试着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里的“可评估成果”来设计评价——不是看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看他们能否用作品或语言解释理解的依据。 于是我尝试重构教学设计的底层逻辑,进行逆向设计:从“终点”出发的教学思维,传统教学设计常遵循“教材→活动→评估”的顺向逻辑,导致教学目标模糊、学习效果碎片化。书中提出的逆向设计三阶段模型彻底颠覆了这一思路: 1. 确定预期结果:明确学生应“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做什么”,需结合课程标准与学生需求,筛选持久理解的核心内容。例如在美术鉴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艺术手法(知道),更要引导其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与情感价值(理解)。 2. 确定评估证据:通过多样化评估手段(如口头表达、项目成果、反思日记等)判断学生是否达成理解,而非仅依赖标准化答案。例如学生了解徐渭生平后对《墨葡萄图》中“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的个性化解读,可能比书中的解释更能体现其对画家情感的理解。 3. 设计学习体验:围绕目标与评估设计教学活动,将教材作为资源而非唯一依据。例如通过“比较鉴赏”的方式,将齐白石不同时期的作品对比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对“衰年变法”风格改变的系统认知。 四、美术鉴赏是“唤醒”的艺术 读完这本书,我更深刻地体会到:美术鉴赏课不是灌输艺术史,而是唤醒感知力;不是培养审美专家,而是滋养理解者。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讲透每一幅画,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经验思考;当我们不再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而是鼓励他们用多元视角表达,课堂就不再是知识的战场,而成了理解的花园——学生在其中触摸文化的温度,在对话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在表达中确认“我也能理解世界”。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