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教育的目的》所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读《教育的目的》所感

莆田一中   甘丽

"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之路。"怀特海的这句名言像一束光,直抵教育的本质。作为一位在教育一线耕耘多年的教师,阅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次对教育实践的深刻反思。

怀特海犀利地指出,教育中充斥着大量"惰性知识"——这些知识只是被大脑接收,却从未被使用、检验或融入新的思维组合。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也在不自觉中传授着这样的知识?当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化学方程式,却无法解释身边常见的化学现象时;当他们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却认为化学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时,这些知识不就成为了怀特海所说的"惰性知识"吗?

怀特海提出的教育节奏论——浪漫阶段、精确阶段和综合运用阶段,为打破这一困境提供了清晰的路径。在教授"化学反应速率"时,我不再急于给出定义和公式,而是先让学生观察面包发酵、铁器生锈等生活现象(浪漫阶段);再引导他们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因素(精确阶段);最后鼓励他们设计解决方案,如如何延缓食物的腐败(综合运用阶段)。这样的教学过程,让知识真正""了起来。

 

怀特海强调:"教育是习得利用知识的艺术。"这句话道破了教育的真谛。知识不是静止的陈列品,而是思考的工具和创造的素材。在化学教学中,我尝试将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结。讲解电解质时,我们不只记忆定义,而是讨论运动饮料的成分设计;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我们探讨手机电池的工作原理。这种教学方式让抽象的化学概念变得生动可感,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和思维魅力。

更深刻的是,怀特海提醒我们,所有教育都是宗教性的。这里的"宗教性"并非指特定信仰,而是教育应当传递对真、善、美的敬畏,对知识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当学生因为好奇而主动探究,因为理解而发出惊叹,教育就超越了功利性的知识传递,成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滋养。

怀特海区分了"呆滞的思想""智慧"的本质区别。智慧是对知识的掌控和运用能力,是在新情境中灵活调取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评价标准:是满足于学生能够重复教科书上的内容,还是更看重他们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我开始有意识地设计更多开放性的任务。例如,在学完溶液配制后,我让学生为学校实验室设计一套安全、经济的消毒液配制方案。这样的任务没有标准答案,却需要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成本计算、安全性评估和流程设计。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不再是记忆的负担,而是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

"教育的关键在于激发求知欲,而非被动接受知识。"怀特海的这一观点让我重新思考教师的角色。我们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思维的点燃者。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放弃对课堂的绝对控制,创造更多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空间。

同时,怀特海警告要警惕"第二手思想"的泛滥——那些没有经过个人思考和验证就直接接受的观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这一警告尤为振聋发聩。作为教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质疑、验证、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

作为教师,我们或许无法立即改变整个教育体系,但可以从自己的课堂开始,努力挣脱惰性知识的束缚,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填满一个容器,而是点燃一团火焰——这团火焰将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也温暖着我们作为教育者的初心。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