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婷
作为一名高中英语老师兼班主任,我深知教学是一门不断探索与精进的艺术。近期,我沉浸于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一书,它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内容丰富、细致详实,引领我逐步踏入专业教学的深邃领域。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将书中的专业理论与日常教学紧密相连,收获颇丰。以下,便是我梳理总结的几点深刻启发。 一、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理念(一)以改善为导向,着眼教师发展崔教授明确指出,课堂教学评价的核心并非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而是致力于改善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这种评价应建立在平等与互信的基础之上,充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反馈环节至关重要,需提供基于证据、清晰、个性化且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反思自身过往的教学评价,我意识到存在诸多不足。有时评价流于形式,缺乏深度;有时碍于情面,仅给予简单表扬,对问题却避而不谈;有时又急于指出诸多问题,却未提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对教师成长帮助有限,也未能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同时,崔教授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其改进性、教育性和发展性使其应得到更多关注。当然,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也不可或缺。诊断性评价有助于确定教师水平与状态,为其岗位选择提供依据;终结性评价则能在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师的教学效能进行总结与鉴定。但归根结底,教学评价应聚焦于教学改善与教师专业发展,形成一种发展性评价。 (二)基于专业思考,提升评价质量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契机,绝非随意为之的仪式。它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秉持专业态度,具备研究的取向、改进的目的以及充分的准备。专业的课堂教学评价离不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支撑,从评价前的准备工作、课堂观察与分析相关材料,到评价后的反馈,都需遵循一定程序,依赖特定工具和技术。 这启示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应广泛阅读专业书籍,掌握相关工具和技术,如此方能提出专业、合理的建议,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基于协商,达成评价共识 崔教授认为,教学评价本质上是心理建构过程,核心在于价值判断。因此,协商是评价流程的关键环节,是连接各方观点、达成共同建构的桥梁。评价者不仅要对教师的教学活动作出全面判断,还需协商协调各方观点,整合出各方都能接受的结果,并在共识形成过程中实现自我与他人的共同成长。 这要求我们协同参与,形成合力。评价者应沟通各方意见,提出可供参考的改进措施;被评价者则需整合观点,达成共识,共同推动教学发展。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课堂教学评价主体多元,包括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其中,学生评价给我带来了诸多思考。书中展示的美国佐治亚州中小学学生感受评鉴量表,其中一些问题如“老师关注我的情绪”“老师有耐心并且了解我”“老师倾听并采纳我的意见”“老师让我对新功课感到有趣”“我的老师把教室布置成一个美好的场所”等,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初入职场时,我曾认为只要教学成绩尚可,学生亲近配合,便无需关注学生看法,甚至刻意回避,少给或不给学生表达心声的机会。然而,班里一位优生的经历让我改变了看法。这位可爱的学生因一次作文字迹不工整被我要求重写,便认定我不喜欢她,为此郁郁寡欢。这让我意识到,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人格尚未完善,内心敏感。优生虽乖巧听话、少犯错误,但同样需要关注与支持。我们应倾听他们的声音,在相互支持中共同成长。 同时,为激发学生对新功课的兴趣,教师需先摆脱倦怠期,常听课、常创新、常实践,以自身的热情点燃课堂的活力。 三、平衡评价系统(一)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的平衡内部评价是教师在学校、课堂层面实施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更积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教学层面评价是优质教育实践的基础。而外部评价,如纸笔形式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中考、高考等),也是不可或缺的。二者需达到平衡,共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纸笔测验与表现性评价的平衡纸笔测验技术成熟、成本低廉、评价客观公正,但只能检测学生对去情景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难以促进“高等级的思考技能”的学习。新型的表现性评价则要求学生实际创作产品或形成创造性回答,并通过行动表现交流答案,关注高层次学习要求,如批判性思考、知识整合、复杂问题解决等,更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因此,二者应相互补充,实现平衡。 (三)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平衡学习结果是学习过程的累积,过程偏差必然导致结果偏差。过程评价能向学生提供学习进程信息,使学生采取适当修正措施,促进学习,常被称为表现性评价。中考、高考等高利害评价属于结果评价。同时,对于被评价者,还需关注输入评价,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教育物质条件、课程、教师教学等。因此,在教学和评价中,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实现输入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平衡。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有效教学》一书知识容量极大,我所关注和消化的仅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今后,我将继续勤加钻研、认真思索,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教学和教研活动中,注重学思行相结合,以理论指导教学,在学习中不断成长,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