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探寻信息技术的教学本真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心得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童章镇

 

初次捧起李艺教授所著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教师导读版),其扎实的理论框架和深邃的学术视角,确实让我这名一线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感到了几分“厚重”与“敬畏”。正如导读所言,此书“虽偏理论”,对于日常忙于琐碎教学事务的我们而言,初读或许有些挑战。然而,当我静下心来,特别是循着书中每章末尾那些极具巧思的“学生视角问答”一步步深入时,我逐渐发现,这本著作并非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而是一座连接高深教育理论与鲜活教学实践的坚实桥梁。它恰恰适合我们这些在教学中偶有困惑、渴望突破的“学有余力者”,为我们提供了反思与进阶的宝贵契机。

 

一、 理论奠基:从“教书匠”到“教育者”的观念重塑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往往更关注“怎么教”的操作性问题:如何讲解一个软件功能,如何设计一个有趣的案例,如何管理机房纪律等等。这种基于经验的“手艺”固然重要,但长期停留在这一层面,容易让教学陷入模式化,难以应对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新要求。李艺教授的这本书,系统地从信息技术教育的哲学基础、历史沿革、课程论、教学论等层面进行了梳理,迫使我将视线从具体的“术”拉回到宏观的“道”上。例如,书中对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多维度探讨,让我深刻认识到,我所教授的远不止是操作技能。它既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性”课程,也是训练计算思维、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思维性”课程,更是关乎信息社会责任、数字公民素养的“人文性”课程。这一理论提升,直接改变了我备课的出发点。在设计“莆田元宵民俗文化的数字化展示”这一综合单元时,我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使用PowerPoint或某个动画软件,而是引导他们像一位文化传承者一样思考: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分解、抽象、算法)有效地组织和呈现信息?在搜集网络素材时如何遵守信息道德(评估)这个过程,正是将书中的理论,特别是其对课程本质的思考,内化为我的教学理念,促使我从一个传授技能的“教书匠”,向一个培育素养的“教育者”转变。书中“学生视角问答”中诸如“学习编程到底有什么用?”之类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我们课程价值的本能性质疑,而理论的学习给了我更坚实、更有高度的回答底气。

 

二、 “学生视角”的启示:架设师生对话的理解之桥

 

本书最令我赞赏的设计,便是每章后的“学生视角问答”。这些问答并非简单的章节总结,而是精准地模拟了学生在学习相应内容时可能产生的真实困惑和内心独白。这仿佛为教师打开了一扇直接窥探学生思维世界的窗户。

 

在讲授“计算机网络基础”时,我常常苦恼于如何向学生解释抽象的IP地址、DNS等概念。过去,我可能直接给出定义,效果甚微。而本书在相关理论章节后的“学生视角”中,生动地呈现了学生的疑问:“为什么输入网址就能打开网页?IP地址像门牌号,那DNS又是什么?是邮局吗?”这些充满童真却又切中要害的问题,极大地启发了我。在重新备课时,我借鉴了这种类比思维,设计了一个“网上冲浪之旅”的情境:将网址比作收信人姓名,DNS比作一个巨大的通讯录(查询姓名对应的门牌号),IP地址就是最终的门牌号,数据包则是信件。通过这个生动的生活化类比,晦涩的概念瞬间变得可感可知,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显著提升。

 

这些“学生视角”不断提醒我,有效的教学必须始于对学习者认知起点的真正理解。我们不能只顾着将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倾倒”出去,而必须思考学生是如何接收、理解和建构这些知识的。这本书教会我,在备课环节,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学生”,尝试站在他们的角度预设问题,从而设计出更贴近其认知规律的教学路径。

 

三、 实践赋能:理论关照下的教学案例重构

 

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在本书理论的滋养和“学生视角”的启发下,我开始有意识地对原有的教学案例进行反思和重构。

 

以高一Python编程入门”为例,以往的教学往往从语法开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在学习了书中关于“情境教学”、“任务驱动”以及计算思维培养的理论后,我尝试以“为来莆田旅游的游客设计一个智能美食推荐程序”作为大项目贯穿始终。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为以下教学步骤:

 

1.  分解与抽象(明确问题):引导学生分解任务:首先要有哪些莆田美食(数据抽象为列表)?推荐规则是什么(根据口味、距离等条件抽象)?如何与用户交互(输入/输出的抽象)?这对应了书中强调的“问题化”教学思想。

2.  算法设计(规划方案):学生分组讨论,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描述推荐逻辑(如果用户喜欢甜的,就推荐‘妈祖面’和‘红团’),这便是最简单的算法雏形。

3.  编码实现(解决问题):在此情境下,学习`input()``if-else`判断、列表等语法知识变成了完成项目的内在需要,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4.  测试与评估(反思优化):程序运行后,引导学生相互测试,评估推荐结果是否合理,程序是否有bug,界面是否友好。这个过程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精益求精的工程意识。

 

整个项目将编程学习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将抽象的语法知识融入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正是对书中“信息技术课程应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培养综合素养”理论主张的一次成功实践。当学生看到自己编写的程序能真正“运行”起来,并解决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时,他们所获得的成就感,远非完成几个机械的语法练习题可比。

 

四、 总结与展望

 

李艺教授的《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与提升方向;它又像一位睿智的导师,以其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学生视角”,引导我走向更深刻、更有效的教学实践。它让我明白,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们的专业成长不能止步于对软件技术的追逐,更需要对教育理论、课程本质、学生心理进行持续而深入的学习与思考。

 

未来,我计划将书中的理念更系统地融入我的教学体系。我会继续珍视并活用每一章的“学生视角问答”,将其作为我备课的必备案头工具,努力让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思维碰撞、共同成长的乐园。同时,我也希望能与教研组的同事们共同研读此书,开展基于理论指导的行动研究,共同探索核心素养时代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新样态。这条路很长,但有了理论的指引和对学生的深切理解,我倍感信心与动力。这本书,将永远是我教师专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