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指引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思考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生为镜,循道而为

                                                                                                                    ——《给教师的建议》指引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思考

王毓馨

 

  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唯有100条直击教育本质的实践箴言。书中“把学生看作具体的、活生生的人”这一核心思想,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新认知。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核心的学科,常因公式抽象、逻辑严密让学生望而却步,而书中的建议恰为破解这一困境提供了方向,让我在“教知识”与“育新人”的平衡中,找到了更清晰的路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反复强调:“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这一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尤为关键。以往教授“牛顿运动定律”时,我习惯先推导公式、再讲解例题,课堂上学生低头记笔记,看似专注,课后却连“为什么要引入惯性参考系”都答不上来。受书中启发,我重构了教学流程:开课先播放“宇航员在空间站漂浮”“赛车过弯道侧倾”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运动与力”的关联;再拿出提前准备的斜面、小车、砝码,让小组设计实验“探究小车加速度与合力的关系”——学生为了减小误差,主动讨论“如何平衡摩擦力”“为什么要让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原本枯燥的公式推导,变成了他们探索规律的“必然结果”。当学生自己算出“F=ma”的比例系数时,眼中的光芒远比被动接受知识时更明亮。这让我明白,高中物理的“难”,往往难在教师跳过了“激发探索欲”的环节,而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正是要让教学回归“从现象到本质”的学科逻辑,让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非接收者。

 

  书中另一处让我深受触动的观点,是“每个学生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节奏,教师要善于‘看见’这种差异,而不是用统一的标尺衡量所有学生”。高中物理的思维跨度极大,同一班级里,有的学生能快速理解“电场线与等势面的关系”,有的学生却连“库仑定律的适用条件”都要反复琢磨。以往我总怕“进度跟不上”,对学困生多是“课后补课、反复刷题”,效果却事倍功半。直到读到书中“分层教学不是降低要求,而是为不同学生搭建合适的‘阶梯’”,我开始调整策略:在“电磁感应”单元,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先观察楞次定律实验现象,再用‘阻碍相对运动’总结规律”的学习路径,避开复杂的磁通量计算;为能力较强的学生布置“设计一个简易发电机模型,并分析转速对输出电压的影响”的探究任务。一次课后,平时物理成绩垫底的学生拿着自己画的“楞次定律记忆图”来找我,说“原来不用算磁通量,也能判断感应电流方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尊重差异”,不是对学生的“妥协”,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找到“跳一跳就能够到”的目标,这种成就感,远比分数更能支撑他们走得更远。

 

  最让我反思的,是书中关于“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知识到应用’,让学科知识与生活建立联结”的论述。高中物理常被学生吐槽“学了没用”,比如“交变电流”章节,学生能熟练计算有效值,却不知道家里的漏电保护器如何工作;能推导变压器原理,却对手机充电器的“变压过程”毫无概念。这正是因为我在教学中过度关注“解题技巧”,忽略了物理学科的“应用属性”。受书中启发,我在“传感器及其应用”一课中,带学生走进实验室:让他们用温度传感器监测“电水壶烧水时的温度变化”,用压力传感器分析“不同体重的人站在同一木板上的压强差异”,甚至让他们尝试用位移传感器设计“自动关门装置”。有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写道:“原来物理不是课本上的公式,而是家里的空调、路上的汽车,是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东西。”这句话让我彻底明白,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知识应用”,本质上是让学生感受到“学科的价值”——当物理知识能解释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就不再是“被迫的任务”,而是“主动的探索”。

 

  合上《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华丽的理论,却满是教育的温度与智慧。高中物理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力、热、电、光、原”的知识体系,更要培养他们“用物理思维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以往教学中的“急功近利”与“视角局限”——忽略了学生的探索欲,就等于切断了学习的“源头”;忽视了学生的差异,就等于关闭了部分学生的“成长通道”;割裂了知识与生活,就等于让物理失去了“生命力”。

 

  未来的教学中,我会始终记得书中的提醒:教育的核心是“人”。在高中物理的课堂上,我愿做学生探索未知的“引路人”,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愿做他们面对困难时的“支持者”,而非分数的“评判者”;愿带他们从公式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世界,让物理学习不仅成为高考路上的“助力”,更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武器”。这,便是我从《给教师的建议》中得到的,最珍贵的教学启示。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