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深耕阅读教学,唤醒主动学习 ——读葛炳芳《主动学习视阈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感 莆田一中英语组 郑丽玉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深耕阅读教学,唤醒主动学习

——读葛炳芳《主动学习视阈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有感

莆田一中英语组  郑丽玉

 

翻阅葛炳芳老师的《主动学习视阈下的英语阅读教学》一书,仿佛进行了一场深刻的教学理念对话。在当下强调核心素养的英语教学改革浪潮中,这本书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一条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的实践路径。它让我系统性地反思,英语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应仅仅是学生读懂了一篇文章,掌握了几个语言点,而在于他们是否在这个过程中成为了积极、自信、有思维的主动阅读者。

长久以来,我们的阅读课堂容易陷入两种模式。一种是过于精细的语言点讲解,将完整的文本分解成孤立的词汇和语法,使阅读失去了整体的美感与意义。另一种则是流于表面的课堂活动,虽然气氛热烈,但学生的思维深度并未得到真正的挑战和提升。葛炳芳老师所倡导的主动学习,正是对这两种倾向的超越。它要求我们将学生置于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应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引导他们去感知、探究、批判和创造。

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它不仅仅提出了理念,更构建了一个可操作的框架。主动学习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在三个关键阶段。

在阅读开始之前,我们的任务不是灌输背景知识,而是点燃好奇的火花。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性问题,让学生对文本内容产生预测和期待。比如,面对一篇关于未来城市的课文,与其直接介绍相关知识,不如先问学生:“你理想中的未来城市是什么样子?你认为课文可能会从哪些方面来描述?”这样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有效地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想象力,让他们带着自己的问题进入阅读,而不是被动地等待教师提供信息。

在阅读过程之中,学习的主动性体现在思维的深度参与上。葛炳芳老师强调的“任务链”设计给了我很大启发。阅读不应该是“读一遍,做做题”的线性过程,而应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思维爬坡。首先,通过快速阅读把握文章大意,训练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接着,进入细节理解,通过提问引导他们关注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和逻辑关系。最重要的是批判性反思环节,鼓励学生质疑作者的观点,思考文本的深层含义,甚至将文本内容与自身生活和社会现实相联系。这个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进行意义协商和建构的过程,语言知识和思维能力在其中协同发展。

在阅读结束之后,主动学习的关键在于有意义的输出。阅读的收获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解层面,那还是不够完整的。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所读所悟进行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时,学习才完成了最终的闭环。这种输出可以是合作性的,如小组就课文议题进行辩论,或者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创造性的,比如续写故事结局,或者为课文设计一幅宣传海报并配以英文说明;更应该是反思性的,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这篇课文,我学到了什么?我的看法有什么改变?”通过多元化的输出方式,学生将输入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从而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实现这样的教学转型,教师角色的转变至关重要。我们从知识的权威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环境的营造者、高阶思维的激发者和学习过程的陪伴者。这要求我们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设计能力。同时,评价方式也必须随之改变,从单一关注答题正确率的结果性评价,转向更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质量、思维深度和合作精神的发展性评价。

合上书本,我深感教学改革之路漫漫。葛炳芳老师的著作为我们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扎实的实践工具。将主动学习的理念融入英语阅读课堂,意味着我们要相信学生的潜力,敢于把探索的权利还给他们。当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能够在字里行间主动探寻意义,与文本产生共鸣与思辨时,英语学习便超越了语言的工具性,成为滋养其终身成长的精神养分。这不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途径,更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生动体现。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