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以生命之美,启思维之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生命之美,启思维之智——《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钟世刚

翻开《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时,我正深陷教学“瓶颈期”的困境:连续三周的单元复习,我将“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遗传的细胞基础”等知识点拆解成思维导图、表格对比,甚至逐字逐句梳理易错点,可课堂提问时,仍有学生混淆“中心体”与“纺锤体”的功能;月考分析会上,学生反馈“生物就是背不完的名词、记不住的图表”,即便我用动画演示“有丝分裂过程”,课后仍有学生记错染色体数目变化。更让我困惑的是实验课——精心准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从洋葱鳞片叶的选取到蔗糖溶液的配制都反复核对,可学生操作时,多数人只是机械地按步骤撕表皮、滴溶液、观察,有人甚至没注意到质壁分离时原生质层的收缩,只等着老师提醒“这一步该记录什么”。那时的我,总觉得是自己讲解不够细致、练习不够充分,却从未想过,或许是教学的方向出了问题。

直到翻开这本书,序言中“生物教学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触摸生命现象的过程中,学会用科学思维探寻规律”这句话,像一道光照亮了我的困惑。书中系统阐述的“素养导向”教学理念,彻底打破了我以往“知识本位”的教学认知——我一直执着于“把知识点讲清楚、让学生记牢固”,却忽略了生物学科的核心价值:它不是孤立的概念与原理,而是连接生活与科学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能力的载体。尤其是“情境化教学”章节,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备课逻辑。

    以往讲解“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我总习惯从“半透膜”的抽象定义切入,拿着课件反复强调“半透膜允许小分子通过,阻止大分子通过”,再推导渗透作用的发生条件,最后才关联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可无论我怎么举例“纱布过滤豆浆”,学生还是一脸茫然。书中提到:“生物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能在真实生命场景中找到锚点,脱离场景的知识,就像没有根系的植物,难以在学生认知中扎根。”这句话让我猛然醒悟,于是我重新设计教学:上课伊始,我播放了一段农民移栽蔬菜苗的视频,提问“为什么移栽时要带土坨?如果直接拔起幼苗,移栽后容易枯萎,可能是什么原因?”。问题抛出后,课堂瞬间活跃起来,有学生结合家里种菜的经验说“带土坨能保护根”,也有学生疑惑“是不是根吸收水分的部位被破坏了?”。顺着学生的疑问,我引导他们猜想“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可能与细胞的某种特性有关”,再引入“萝卜条在清水和浓盐水里的变化”简易实验——让学生自己切取等大的萝卜条,分别浸泡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观察质地变化。当学生发现“清水里的萝卜条变硬挺,浓盐水里的变软缩”时,纷纷追问“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水分从萝卜里跑出去了?”。这时我再讲解“渗透作用”,结合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分析“根毛细胞如何吸收土壤中的水分”,最后回归到“带土坨保护根毛细胞,避免影响水分吸收”的问题上。那节课结束时,有学生主动举手:“老师,盐碱地的作物很难存活,是不是因为土壤溶液浓度太高,作物根细胞失水了?”——这是以往从未有过的主动思考,也让我真切感受到:好的教学情境不是“课堂装饰”,而是知识的“生长土壤”,它能让抽象的原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联结,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问”,从“记知识”变成“探规律”。

书中关于实验教学的论述,更让我深刻反思自身的不足。过去我总认为,实验课的关键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操作、得出正确结论”,所以每次实验前,我都会提前告知“本次实验要验证什么结论”“哪些步骤容易出错”。比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我会先强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pH偏酸或偏碱也会让酶失活”,再把实验步骤拆解成“取3支试管→分别加淀粉酶溶液→设置不同温度水浴→加淀粉溶液→滴碘液”,甚至提前提醒“碘液变蓝说明淀粉没分解,酶活性低”。可结果是,学生按部就班操作,数据都很“完美”,但提问“为什么要设置不同温度组?”时,多数人只会回答“因为要探究温度的影响”,却说不出“对照实验的目的是排除无关变量干扰”。

 

而书中批判的“照方抓药”式实验,恰好戳中了我的问题核心:“实验教学的价值,不在于验证已知结论,而在于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提出假设到设计方案,从处理数据到分析误差,每一步都是培养科学思维的关键。”受此启发,我重新设计了这堂实验课:只提供实验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碘液、不同温度的水浴锅、pH试纸、盐酸、氢氧化钠溶液),不提前告知实验结论,而是让学生先结合生活经验提出假设。有人说“夏天食物容易变质,是不是温度越高,酶活性越强?”,也有人说“胃酸是酸性的,胃蛋白酶是不是在酸性环境下活性最高?”。我鼓励他们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有小组为了探究温度的影响,设置了0℃、37℃、100℃三组温度,却忘了控制pH一致;有小组在探究pH影响时,加完盐酸后没测具体pH值,导致数据无法对比。实验过程中,我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让他们先观察结果——比如“100℃组的碘液没变蓝,是不是说明淀粉没分解?为什么?”“两组pH实验的结果不一样,可能是哪些因素导致的?”。学生们围着实验台讨论,有人发现“100℃的水浴锅温度太高,可能让酶失活了”,有人意识到“没测pH值,就不知道两组的酸性程度是否相同,无法对比”。最后,他们重新调整方案,补充了空白对照组,控制了无关变量,虽然耗时比以往多了20分钟,但当学生自己推导得出“酶活性有最适温度和最适pH,超过范围会失活”的结论时,眼中的光芒远比背诵标准答案时更明亮。那一刻我才明白,实验课的“不顺利”或许是必要的——学生在试错中学会的“控制变量”“分析误差”,比一个完美的实验结果更有价值;他们在讨论中形成的严谨思维,才是实验教学真正要传递的核心素养。

合上这本书时,窗外的校园里,春日的紫藤花正沿着藤蔓攀爬,墙角的蒲公英撑开了白色的绒球。我忽然想起书中的一句话:“生物教学,应该像观察一朵花的绽放,既要看到花瓣的形态,也要理解光合作用如何为它提供养分,更要懂得生命生长的规律与韧性。”过去的我,总在“教知识”的漩涡里打转,却忘了生物学科最本真的魅力,在于它与生命、与生活的紧密联结。

如今再备课时,我会先思考“这个知识点能关联哪些生活场景”: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带学生去校园的小花园,观察杂草与花卉的竞争、瓢虫捕食蚜虫的过程,让他们分析“如果喷洒杀虫剂,会对花园里的生物产生哪些影响”;讲“遗传规律”,会引入“遗传病筛查”的真实案例,让学生讨论“基因检测技术的意义与伦理边界”。课堂上,学生的提问越来越多:“老师,为什么秋天树叶会变黄?是不是叶绿素分解了?”“酸奶里的益生菌,是不是利用了无氧呼吸的原理?”——这些提问,远比整齐划一的答案更让我欣慰。

    我终于明白,高中生物教学不是培养“会答题的机器”,而是让学生拥有“用生物学视角看世界”的能力:看到路边的植物,能想到它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吃到新鲜的水果,能理解细胞的失水与保鲜;面对“转基因食品”的争议,能理性分析科学依据与潜在风险。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论》这本书,就像一位引路者,让我走出了教学的“瓶颈期”,重新找回了生物学科的魅力,也让我懂得:好的生物课堂,应该让知识生长在生活里,让思维活跃在探究中,让学生在触摸生命奥秘的过程中,收获对科学的热爱与对生命的敬畏。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