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何处出发》 读书有感 唐少萍
一、教育的原点:以爱为基石的生命对话
教育的起点,应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心灵的唤醒。孙浦远老师在《美丽的教育》中提出“宽容与赏识让教育更美丽,爱心与智慧让教育走得更远”,这一理念直指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是以爱为纽带的双向滋养1。书中记录的班主任工作案例中,无论是对行为偏差生的耐心引导,还是对班级集体氛围的精心培育,都印证了“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正如马卡连柯所言,“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很大的教育力量了”,当教师以爱心构建起信任的桥梁,学生便会在安全的氛围中绽放生命的可能性。
窦桂梅老师在《玫瑰与教育》中则以“冰心玫瑰”自喻,将教育比作“随时撒种,随时开花”的旅程,强调“爱事业如同热爱我的生命一样”。这种对教育的赤诚,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者首先要成为生命的歌者,用自身的热情点燃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当教师将个人生命融入教育使命,课堂便不再是机械的知识传递场,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
二、教育的路径:从“看见学生”到“发展学生”
教育的出发地,离不开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彭兴顺老师在《教育就是唤醒》中指出,“教育的功能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唤醒人们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而唤醒的前提是“看见”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书中强调“要改变孩子,先改变家长”,这一观点揭示了教育的系统性——学生的成长不仅需要学校的引导,更需要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唯有多方合力,才能为孩子构建完整的成长生态。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理念中提出“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教师打破“用一把尺子丈量所有孩子”的思维定式。王晓春老师在《教育智慧从哪里来》中进一步指出,教育者需“学一点心理学,走进一点学生,花一点耐心”,通过换位思考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例如,面对学生间的矛盾,教师不应止步于表面的“互相道歉”,而应探究冲突的根源——是家庭环境的影响,还是成长阶段的困惑?唯有如此,教育才能真正触及心灵,实现从“育分”到“育人”的转变。
三、教育的回归: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教育的起点,最终要落足于师生的双向奔赴。郭思乐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强调“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教育”,这一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将学生推向教育的主场。当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的潜能便会如“鲜花怒放”,而教师也会在见证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超越。
这种共同成长,离不开教师的自我修炼。窦桂梅老师从吉林师范的中师生成长为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其经历印证了“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的真理。新教育实验倡导“师生共写随笔”,正是希望通过阅读与写作,让教师与学生一同成为“精神的朝圣者”。正如书中所言,“一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教师唯有不断充实自我,才能用思想的光芒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四、教育的远方:在真实与理想间坚守
教育从何处出发?答案或许藏在每一个教育者的日常选择中:是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分钟表达的机会,还是用标准化答案终结思维的火花?是在学生犯错时选择倾听与引导,还是用批评与惩罚树立权威?孙浦远老师在书中提醒我们,“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恰恰是教育最美的模样。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使命的光荣与责任的重大。教育不是追逐功利的“短跑”,而是陪伴生命成长的“长跑”。它要求我们以爱心为帆,以智慧为桨,在应试的浪潮中守护教育的本真;以阅读为灯,以反思为镜,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永不止步。正如《教育有悟》中所言,“教师之光,能使远远近近的心都披上绚丽”,当我们始终铭记教育的起点是“人”,终点是“人的发展”,便能在喧嚣中坚守初心,让教育真正成为点亮生命的火炬。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