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重塑政治课堂的生命力 ——读《重新认识课堂》有感 政治组吴琳芳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时常陷入“教得认真,学生却学得被动”的困惑:明明将知识点反复讲解,课堂互动也设计得看似丰富,但学生对政治学科的认同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却始终未达预期。直到读完贲友林老师的《重新认识课堂》,我才猛然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我对“课堂”的认知仍停留在传统范式中,未能真正突破“教师主导、知识灌输”的局限。这本书以鲜活的教学案例、深刻的教育思考,为我打开了重新审视课堂、重构教学逻辑的大门,也让我对高中政治课堂的变革有了全新的方向。 贲友林老师在书中反复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学生成长的土壤。”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以往对课堂角色的定位。过去,我总认为高中政治课堂的核心是“讲清道理、讲透理论”,于是常常将45分钟的课堂填得满满当当,从知识点解读到例题分析,再到解题技巧总结,全程由我掌控节奏。从教育逻辑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本质上是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高中政治学科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若仅靠教师单向输出,学生即便记住了知识点,也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关联,更无法形成自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读完《重新认识课堂》后,我尝试按照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的理念重构教学。从课前准备开始,我不再直接给出知识点框架,而是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议题自主搜集资料、梳理思路;课堂上,我将表达与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鼓励他们分享观点、展开讨论,自己则退居“引导者”的角色,通过有针对性的问题推动思考走向深入。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参与感明显增强,更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主动尝试用政治理论解读现实问题,知识的内化与迁移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的生命力源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只有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建构知识体系,才能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贲友林老师在书中还提到:“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而非预设的剧本。”这一观点对高中政治教学具有尤为重要的指导意义。高中政治学科的时代性特征决定了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发展、国家政策、热点议题紧密结合,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的内涵与价值。但在过去的教学中,我更倾向于将课堂流程、问题设计甚至学生的回答都纳入预设范围,这种“标准化”的教学思路,看似能保证课堂按计划推进,实则违背了学习的本质规律——学习过程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学生的认知起点、思维方式存在差异,必然会产生超出预设的疑问与想法。 从教育本质来看,这些“意外”恰恰是教学的宝贵资源。高中政治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政治认同,而预设式教学恰恰扼杀了这种可能性。当学生提出与预设不符的问题时,若简单回避或敷衍回应,不仅会打击学生的思考积极性,更会错失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契机。事实上,学生的“疑问”往往指向知识的关键节点或现实应用的难点,抓住这些动态生成的问题展开教学,才能让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真实认知产生共鸣,让政治课堂真正成为思辨的场域。 从那以后,我在备课时不再追求“完美预设”,而是将重点放在明确教学目标、把握核心知识点上,为课堂预留充足的动态生成空间。在课堂上,我会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发言,敏锐捕捉他们的困惑与思考,将这些“意外”转化为深化教学的切入点。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不仅让课堂更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让学生逐渐感受到政治学科的现实价值,对学科的认同感也随之提升。 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重新认识课堂》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传统课堂的局限在于将“教”置于核心,而忽视了“学”的本质;真正有效的课堂,应当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尊重学习的自主性与课堂的动态性。高中政治学科的特殊性,更要求我们打破“理论灌输”的惯性,通过更具开放性、探究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思考与实践中理解政治理论的内涵,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践行书中的教育理念,不断探索适合高中政治学科特点、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我始终相信,当课堂摆脱了预设的束缚,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政治课堂必将不再是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充满思辨活力、兼具温度与深度的成长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能掌握知识,更能学会独立思考、主动担当,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