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深耕课堂,培育素养 ——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深耕课堂,培育素养 —— 读《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林梓雨

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当下,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高频词汇,如何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地课堂,让学生从 浅层学习走向 深度学习,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的课题。近期读完刘月霞、郭华两位教授主编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犹如在教育实践的迷雾中找到了一盏明灯,书中对深度学习的理论阐释、实践路径与案例分析,不仅刷新了我对课堂教学的认知,更让我对如何通过教学变革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清晰且深刻的思考。

一、打破认知误区:重新理解深度学习的本质

在未读此书前,我对深度学习的认知一度停留在 让学生更深入地记忆知识、更熟练地解题的层面,认为只要增加教学难度、延长学习时间,就能实现深度学习。但书中明确指出,这种认知是对深度学习的严重误解。刘月霞教授在书中强调:深度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堆砌与机械应用,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深度思考,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念的过程。这一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的教学理念,让我意识到,深度学习的核心在于 素养导向,其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

书中通过对比浅层学习深度学习的差异,让我更直观地看到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浅层学习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以应付考试为目的,对知识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深度学习则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通过问题驱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的本质、构建知识体系,并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与合作能力。例如,书中提到的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案例,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直接讲解公式推导过程,学生记忆公式后进行大量习题训练,这属于典型的浅层学习;而深度学习的课堂中,教师会提供三角形纸片、剪刀等材料,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公式,更理解了公式的推导逻辑,还培养了动手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这种对比让我深刻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关键不在于 教了多少知识,而在于 学生真正学会了什么、能运用知识做什么

二、技术赋能教学:信息技术为深度学习搭建桥梁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支撑,《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也特别强调了信息技术在推动深度学习中的关键作用。书中指出,信息技术不仅能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形式,更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为深度学习的实现搭建桥梁。这一观点与我近年来的教学实践不谋而合,但书中的案例与分析,让我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书中提到的混合式学习模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种模式将线上学习与线下教学相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提供课前预习资源(如微视频、导学案),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上则聚焦于知识的深度探究与应用。例如,在 环境保护主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前在在线平台上传关于环境污染现状的纪录片、环保知识手册等资源,让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了解环境污染的类型与危害;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 环保方案设计小组活动,学生结合课前所学知识,针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设计具体的环保方案,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方案、进行辩论。这种模式不仅节省了课堂上知识讲解的时间,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深度思考与实践,真正实现了从 被动听主动做的转变。

此外,书中还提到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这让我深受启发。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很难精准把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薄弱环节,教学往往一刀切;而通过信息技术平台,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如作业完成情况、课堂互动次数、测试成绩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定位学生的学习问题,为不同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例如,对于数学学习中几何证明薄弱的学生,平台可推送针对性的微课与练习,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平台则可提供拓展性资源,满足其深度学习需求。这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正是信息技术助力深度学习的生动体现。

三、回归课堂实践:深度学习落地的关键路径

读完《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最让我受益的是书中提供的深度学习落地课堂的具体路径。书中强调,深度学习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师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变革,构建以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教学体系。

在教学目标设定上,书中提出要从知识本位转向 素养本位,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具体的教学目标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教授《背影》一文时,传统的教学目标可能聚焦于 理解文章内容、掌握人物描写方法;而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则应设定为 通过分析文中父亲的言行,体会父爱的深沉,培养感恩意识与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这种目标设定,不仅关注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能力的培养,为深度学习指明了方向。

在教学内容处理上,书中强调要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热点相结合,让知识更具实用性与趣味性。例如,在科学教学中,教授 电路知识时,教师可结合生活中的电器(如手电筒、台灯),让学生通过拆解、组装电器,理解电路的组成与工作原理;还可结合 节能减排的社会热点,引导学生设计节能电路,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知识的价值,激发深度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书中倡导采用问题驱动、合作探究、项目式学习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与参与。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授辛亥革命这一内容时,教师可提出核心问题 辛亥革命为何能推翻清王朝统治?它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自主探究问题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历史知识,更培养了信息收集与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真正实现了深度学习。

在教学评价改革上,书中提出要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素养发展。例如,在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时,除了关注测试成绩,还可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是否主动参与讨论、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检查学生的作业(如是否能独立思考、是否有创新解法)、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如数学建模作品、数据分析报告)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素养发展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还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深度学习。

四、反思与成长:做深度学习的引领者

读完《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我深刻反思了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虽然也尝试过开展探究式教学,但往往因为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学生自主学习效率低等问题,最终还是回到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导致学生的学习始终停留在浅层层面。书中的理论与案例让我明白,深度学习的实现需要教师敢于 放手,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空间与机会。

同时,我也意识到,要成为深度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学习与成长。一方面,要加强对核心素养理论与深度学习理念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另一方面,要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会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此外,教师还需要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的深度学习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培育具备核心素养的人才,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一书,为我们指明了实现这一使命的路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导,不断变革教学方式,深耕课堂、引领学生,让深度学习真正落地生根,让核心素养在学生心中开花结果,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