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重拾教学的心灵力量 —— 读《教学勇气》有感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重拾教学的心灵力量

—— 读《教学勇气》有感

莆田一中   黄绮炜

当我在高三教学的疲惫周期里翻开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时,扉页上 “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这句话,像一束光穿透了我内心的迷雾。从教八年,我曾无数次在 “重复的备课、堆积的试卷、焦虑的学生” 中感到迷茫:为什么当初满怀热忱走上讲台,如今却常被职业倦怠裹挟?为什么精心设计的课堂,有时却像一场 “独角戏”?帕尔默的文字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技巧,却从 “教师心灵” 的角度,为我解开了这些困惑,让我重新看见教学的本质 —— 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教师与学生、与学科、与自我灵魂的对话,而支撑这场对话的核心,是 “勇气”。

一、直面 “教学恐惧”: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帕尔默在书中直言:“恐惧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情绪 —— 恐惧学生不喜欢自己,恐惧教学效果不佳,恐惧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恐惧暴露自己的无知。” 这句话瞬间击中了我。记得刚带高三时,我总渴望在学生面前展现 “全能教师” 的形象:备课要做到 “无死角”,面对学生的提问要 “秒回应”,甚至害怕在课堂上出现一丝失误。有一次讲解物理题时,我因一时疏忽用错了公式,虽然及时纠正,但课后却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怀疑 ——“学生会不会觉得我不专业?”“是不是我备课不够认真?” 那段时间,我变得越发谨慎,课堂也少了往日的灵动,生怕再出一点差错。

读《教学勇气》时,帕尔默的观点让我恍然大悟:“教师不必是完美的,不必无所不知,真正的教学勇气,是敢于在学生面前承认自己的局限,敢于与学生一起探索未知。” 他提到,很多教师之所以被恐惧束缚,是因为将 “自我价值” 与 “教学表现” 捆绑在一起,认为 “教学失误 = 自我失败”。这种认知误区,让我们在教学中不断伪装,却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己。

后来,在一次讲解 “电磁感应” 难点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老师,为什么导体切割磁感线时,不同材质的导体产生的感应电流差异会这么大?” 当时我没有强行掩饰,而是坦诚地说:“这个问题非常好,它涉及到材料电学性质的深层原理,我现在无法给出完整的解释。不过我们可以一起查阅资料,下周的课堂上我们来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令我意外的是,学生们不仅没有质疑我的专业能力,反而对 “共同探索” 充满期待。一周后,我和学生们一起梳理了相关知识,甚至有学生找到的资料补充了我的认知盲区。那堂课,没有 “完美教师” 的伪装,却有师生平等对话的真诚;没有单向输出的枯燥,却有共同求知的热情。我终于明白,教学中的勇气,不是掩盖恐惧,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用这份坦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回归 “学科本质”:让教学扎根于热爱

“真正的教学,是教师将自己与学科融为一体,用对学科的热爱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帕尔默在书中的这句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所教物理学科的关系。过去几年,我总把 “完成教学进度”“提高学生成绩” 当作首要目标,备课时常聚焦于 “考点梳理”“题型归纳”,却渐渐忽略了物理学科本身的魅力 —— 那些隐藏在公式背后的宇宙规律,那些通过实验探索真理的乐趣,那些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奇妙。

有一次,我在课堂上讲解 “平抛运动”,按照惯例梳理了公式、例题和解题技巧,学生们听得认真,却少了一点兴奋。课后,一个学生小声对我说:“老师,平抛运动除了做题,在生活中还有什么用呀?感觉有点枯燥。” 这句话让我陷入反思:我是不是把生动的学科,变成了冰冷的 “考点集合”?

读完《教学勇气》后,我开始尝试回归学科本质。在讲 “平抛运动” 时,我不再急于讲公式,而是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 “运动员投篮”“瀑布水流” 的视频,让他们观察这些运动的共同点;接着,我带领学生做了 “小球平抛实验”,让他们亲手测量小球的水平位移和竖直下落高度,感受 “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 的规律;最后,我让学生分组讨论 “如何利用平抛运动知识,设计一个精准投送的小装置”。那堂课,学生们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讨论声此起彼伏。有个学生说:“原来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不是只有冷冰冰的公式!”

帕尔默说:“教师对学科的热爱,会像磁场一样吸引学生。” 当我重新找回对物理学科的热爱,不再把它当作 “谋生工具”,而是当作 “探索世界的窗口” 时,我的课堂也变得生动起来。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更是对学科本身的兴趣 —— 而这份兴趣,比任何应试技巧都更能驱动他们主动学习。

三、建立 “真实联结”:让教学成为心灵相遇

在《教学勇气》中,帕尔默反复强调 “教学是一种相遇”—— 是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科、学生与学科的相遇,而所有相遇的基础,是 “真实的联结”。过去,我总觉得 “师生关系” 应该是 “教师主导,学生服从”,刻意与学生保持距离,害怕 “过于亲近会失去权威”。但这种 “距离感”,却让我的教学少了温度。

记得有个叫小宇的学生,物理成绩一直很差,上课总是低着头,从不主动提问。我曾多次找他谈话,告诉他 “要认真听讲”“多做练习”,但效果甚微。直到有一次,我在批改作业时,看到他在作业本上写下一行小字:“老师,我觉得物理太难了,我好像永远都学不会。” 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之前的 “说教”,根本没有触及他内心的恐惧和无助。

读完《教学勇气》后,我改变了与学生沟通的方式。我找小宇谈话时,没有再提 “成绩”“学习方法”,而是先问他:“你觉得物理中最让你头疼的部分是什么?是公式记不住,还是不知道怎么解题?” 他沉默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总觉得那些公式像天书,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推导,也不知道怎么用。” 我没有批评他,而是说:“其实我刚学物理时,也觉得公式很难懂。比如‘牛顿第二定律’,我花了好长时间才明白‘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地方开始,比如先理解公式的含义,再慢慢尝试用它解题,好吗?”

那次谈话后,我开始在课堂上特意关注小宇,每当他有一点点进步,比如 “正确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作业中少错了一道题”,我都会及时表扬他;课后,我会偶尔和他聊一聊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 “为什么坐电梯时会有失重感”“手机无线充电的原理是什么”。渐渐地,小宇上课不再低着头,偶尔会主动举手提问,成绩也慢慢有了提升。他在一次月考后的反思中写道:“老师,谢谢您没有放弃我,我现在觉得物理好像没有那么难了。”

帕尔默说:“真实的师生关系,不是‘教师拯救学生’,而是‘师生共同成长’。” 当我放下 “教师权威” 的伪装,用真诚和理解与学生建立联结时,我发现教学不再是 “单向的付出”,而是 “双向的滋养”—— 学生在我的陪伴下成长,我也在与学生的相遇中,重新感受到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四、结语:带着勇气,重新出发

合上书页,《教学勇气》带给我的,不是一套可以直接套用的教学方法,而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和心灵唤醒。它让我明白,教学不是 “技术的堆砌”,而是 “心灵的绽放”;教师的成长,不仅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更是自我认同与完整的过程。

过去,我总在 “追求完美”“害怕失败” 中消耗自己,却忘了教学的本质是 “真实”—— 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局限,真实地热爱所教的学科,真实地与学生联结。而《教学勇气》告诉我们,正是这份 “真实”,让教学有了温度;正是敢于面对恐惧、拥抱真实的 “勇气”,让我们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

作为一名高中教师,我们肩负着 “教书育人” 的使命,也承受着来自成绩、家长、社会的压力。但当我们重拾教学的勇气,不再被外界的评价所束缚,不再被职业倦怠所裹挟,而是回归内心的热爱与真诚时,我们会发现:教学不是一场 “孤独的战斗”,而是一场充满温暖与成长的 “心灵之旅”。

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教学勇气》给予的力量,做一个 “真实的教师”—— 敢于承认不完美,敢于热爱学科,敢于与学生真诚相遇。因为我相信,当教师的心灵充满勇气,学生的成长便会充满阳光。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