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育心------读《中学教育心理学》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潘萍平 翻开《中学教育心理学》,本以为会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却在字里行间发现了一把解锁中学教育困境的“钥匙”。书中没有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细腻的视角剖析了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让我深刻意识到:教育不是“灌输”,而是“唤醒”,唯有读懂学生的心理,才能让教学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书中关于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章节,彻底颠覆了我对“教学难度”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指出,中学生正处于形式运算阶段,他们已具备抽象思维能力,但仍需要具体案例作为支撑。这让我想起曾经的一堂数学公开课,我花了大量时间讲解函数公式推导,学生却始终面露困惑。直到后来引入“手机话费套餐计算”的生活案例,课堂氛围才瞬间活跃——原来不是学生“学不会”,而是我忽略了他们认知发展的“最近发展区”。维果茨基的理论在此刻显得格外真切: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但必须找到学生能力范围内的“潜在水平”,否则再精妙的理论也会沦为空中楼阁。 而中学生的情绪与人格发展,更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温度”所在。书中提到,青春期的学生正经历“自我同一性危机”,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依赖他人;既在意他人评价,又想彰显个性。去年班上有个男生突然变得叛逆,上课顶撞老师、作业拖沓,我最初以为是“故意捣乱”,直到读完书中关于“青春期逆反心理”的分析,才意识到他的行为其实是在寻找“自我定位”。后来我尝试以“朋友”的身份与他聊天,倾听他对“未来职业”的迷茫,而非一味批评,慢慢的,他不仅调整了学习态度,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的编程社团。这件事让我明白,中学教育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接纳学生的情绪波动,比纠正他们的行为更重要。 此外,书中关于学习动机的论述,也为我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切实指导。过去我总认为“奖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佳方式,却发现长期的物质奖励反而让部分学生失去了内在动力。直到读到“自我决定理论”,我才明白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源于“自主感、胜任感和归属感”。于是我在班级推行“小组课题研究”,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比如“校园垃圾分类现状调查”“本地非遗文化传承”,学生们为了完成课题,主动查阅资料、走访调研,甚至利用周末时间制作报告。这种“主动探索”的状态,远比“被动刷题”更有价值——原来,当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他们自会迸发出无穷的潜力。合上书页,我深感教育者的责任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成为学生心理成长的“引路人”。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每一次困惑、每一次叛逆,背后都是对“理解”与“认可”的渴望。《中学教育心理学》不是一本“教学说明书”,而是一面“镜子”,既照见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照见了教育者的不足。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以更包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的差异,以更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成长,让教育真正成为“以心育心”的温暖旅程。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