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用心理学之光,照亮音乐教学的路径——《音乐心理学》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4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用心理学之光,照亮音乐教学的路径——《音乐心理学》读书心得

莆田一中 周婷婷

作为一名初高中音乐教师,我常常在课堂上遇到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学生学起来轻松愉悦,有的学生却抵触排斥?为什么有些学生能快速记住复杂的旋律,有些学生却连简单的节奏都难以掌握?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能听懂音乐的情感,课后却依然只喜欢“快餐式”的流行歌曲?这些问题,曾让我一度陷入“教学瓶颈”,直到我翻开多纳德·霍杰斯的《音乐心理学》,才发现这些看似“无解”的困惑,都能在“心理学”中找到答案。

霍杰斯的《音乐心理学》并非晦涩的理论专著,而是将心理学原理与音乐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指南”——它从听觉感知、音乐记忆、情感表达、音乐学习动机等多个维度,解析了“人是如何感知、理解、学习音乐的”,为我打开了“从学生心理出发设计教学”的全新视角。作为一线教师,这本书不仅解答了我过往教学中的困惑,更让我学会了“用心理学的思维,设计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音乐课堂”。

一、听觉感知: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痛点”

霍杰斯在书中开篇便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一切音乐学习都始于听觉感知。”这一点,在初高中音乐教学中尤为明显——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记忆、表达,都建立在“准确的听觉感知”之上。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有的学生能快速分辨“音高的细微差别”,有的学生却连“dore”都难以区分;有的学生能捕捉到“乐器音色的变化”,有的学生却觉得“所有乐器听起来都一样”。以往我会将这些差异归结为“学生的音乐天赋不同”,但霍杰斯的理论让我明白,“听觉感知能力”并非“天生注定”,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的训练逐步提升的。

书中详细阐述了“听觉感知的生理与心理机制”:人对音乐的感知,首先是耳朵接收声音信号,然后通过听觉神经传递到大脑,大脑再对“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元素进行加工、整合,最终形成对音乐的整体认知。这个过程中,“大脑的加工能力”是关键——初高中学生的大脑仍在发育阶段,尤其是“前额叶皮层”(负责注意力、认知加工的区域)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的听觉感知具有“注意力易分散、对复杂信息加工能力较弱”的特点。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学生在听复杂的交响乐时,容易“走神”;为什么在学习多声部合唱时,容易“被其他声部带偏”。

基于这一认知,我开始调整教学策略。在“听觉训练”环节,我不再采用“复杂的曲目训练”,而是从“单一元素”入手,逐步增加难度:

1. 音高感知训练:用“趣味游戏”代替枯燥的“听音模唱”。比如我会播放两个不同音高的音符,让学生用“跳一跳”的方式表示——音高越高,跳得越高;音高越低,跳得越低。这种“身体参与”的方式,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通过“动作”强化对音高的感知。

2. 节奏感知训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练习。比如用“课间操的节奏”“走路的步伐”“钟表的滴答声”作为节奏素材,让学生先“模仿生活中的节奏”,再过渡到“音乐中的节奏”。这样的训练,让学生觉得“节奏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元素”,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

3. 音色感知训练:采用“盲听辨乐器”的方式。我会播放不同乐器演奏的同一旋律,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音色的差异”判断乐器的种类,并描述“这种音色让你想到了什么”。比如听小提琴演奏时,学生说“像女生的声音,很温柔”;听小号演奏时,学生说“像男生的呐喊,很有力量”。这种训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音色感知能力,还让他们学会了“用联想的方式记忆音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发现学生的“听觉感知能力”有了明显提升:他们能更准确地分辨音高、节奏,能主动关注“乐器音色的变化”,甚至能在听音乐时,主动指出“这段旋律用了钢琴,那段用了小提琴,音色搭配得很好”。这让我意识到,“听觉感知训练”不是“天赋问题”,而是“方法问题”——只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采用科学、有趣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都能提升自己的听觉感知能力。

二、音乐记忆:破解“记不住”的难题,让音乐“扎根”在学生脑海中

在初高中音乐教学中,“音乐记忆”是另一个让我头疼的问题:学生常常“课上记住了,课后就忘了”;好不容易记住了旋律,却记不住歌词或节奏;甚至有的学生在演奏时,会突然“卡壳”,忘记接下来的内容。以往我会让学生“反复练习、死记硬背”,但效果往往不佳,还容易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霍杰斯在《音乐心理学》中对“音乐记忆机制”的解读,让我找到了破解“记不住”难题的关键。

霍杰斯指出,音乐记忆并非“单一的记忆过程”,而是“听觉记忆、视觉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的综合作用。其中,“情感记忆”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当音乐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绑定在一起时,记忆会变得更加牢固。此外,“结构化记忆”也远比“碎片化记忆”更有效——学生如果能理解音乐的“结构逻辑”(如旋律的重复、对比、发展),就能通过“逻辑关联”记住音乐,而不是“逐字逐句”地死记硬背。

这些理论让我彻底改变了“音乐记忆”的教学方法。以往教学生记《歌唱祖国》时,我会让学生“跟着伴奏反复唱,直到记住为止”,但学生往往记不住歌词的顺序,也容易混淆不同段落的旋律。现在,我会先让学生“理解音乐的结构”:“这首歌分为三个段落,第一段节奏轻快,讲的是‘歌唱祖国的山河壮丽’;第二段旋律舒展,讲的是‘祖国的历史与成就’;第三段节奏激昂,讲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祝福’。每个段落的开头都有‘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这句歌词,只是旋律略有不同。”然后,我让学生结合“歌词的情感”来记忆:“第一段‘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要唱得有朝气;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