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以体育人,赋能青春 ——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指南》有感 林晓花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体育人,赋能青春

——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指南》有感

林晓花

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我在教学中时常面临“如何平衡技能教学与育人目标”“怎样激发高中生运动主动性”等困惑。近期研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仿佛在迷雾中找到了方向。这本书以新课标为核心,结合数十所高中的教学实践案例,从课程构建、教学创新、评价改革等维度,系统解读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底层逻辑,不仅解答了我教学中的实操难题,更让我对“高中体育的育人价值”有了全新认知。

一、重塑教学认知:从“体能训练”到“全人培育”

《指南》开篇便打破了我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固有认知——长期以来,受高考压力与传统观念影响,部分高中将体育课堂简化为“跑步+体能测试”,甚至出现“课表有体育,实则上自习”的现象。我曾也陷入过这样的误区:高二年级体能测试前,为了提升班级达标率,将体育课压缩为“800米跑+引体向上”的专项训练,课堂上学生满脸疲惫,甚至有学生私下抱怨“体育课比文化课还累”。当时我虽于心不忍,却以“为学生成绩着想”自我宽慰,直到读完《指南》中“高中体育三维育人目标”,才彻底转变思路。

《指南》明确提出,高中体育需兼顾“身体发展、心理培育、社会适应”三大目标。其一,身体发展层面,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更要教会他们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科学的锻炼计划,培养终身运动能力;其二,心理培育层面,通过竞技运动中的输赢、高强度训练中的坚持,锤炼学生的抗压能力与意志品质;其三,社会适应层面,借助团队项目中的协作、体育规则的践行,让学生学会公平竞争、尊重他人。

二、创新教学方法:用“兴趣驱动”激活课堂活力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自主意识强,对“被动接受式”教学普遍抵触。《指南》中“兴趣导向的教学创新”章节,通过“选项教学”“情境教学”等案例,为我提供了激发学生主动性的解决方案。其中,某高中的“体育模块选项教学”让我深受启发:学校根据学生兴趣,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瑜伽、飞盘等12个体育模块,学生结合自身喜好自主选课,每个模块配备专业教师,实行“走班制”教学。

借鉴这一模式,我所在的学校也进行了试点改革。高一年级第一学期,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兴趣,开设篮球、足球、排球、跳绳、体能拓展5个模块,学生自主选择模块参与学习。我负责体能拓展模块,起初担心学生觉得“枯燥”,便结合《指南》中的“情境化设计”,将体能训练融入“趣味闯关”中:设置“障碍跑接力”“团队拔河”“平板支撑挑战赛”等任务,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闯关,累计积分兑换“运动勋章”。

令人惊喜的是,原本对体能训练抵触的学生,逐渐主动参与其中。有一名女生起初因体能较弱,在平板支撑环节总是提前放弃,小组同学不仅没有抱怨,反而轮流陪她练习,制定“每日1分钟”的小目标。到期末时,她不仅能坚持平板支撑3分钟,还主动担任小组“闯关军师”,为团队设计战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高中体育教学无需“强迫施压”,只要找准学生兴趣点,就能让课堂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

三、改革评价体系:从“单一分数”到“多元成长记录”

传统高中体育评价多以“期末体能测试成绩”为核心,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进步,还容易让体能较弱的学生产生“我不适合体育”的负面认知。《指南》中“多元过程性评价”理念,让我意识到评价的本质是“激励成长”,而非“划分优劣”。

书中提出的“体育成长档案袋”评价法,为我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我在班级中构建了“三维评价体系”:第一维度是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课堂参与度、运动日志完成情况、小组协作表现;第二维度是技能与体能评价,结合模块教学目标,从“技能掌握度”“体能提升幅度”两方面评分,而非仅看最终成绩;第三维度是自我与同伴评价,每学期末让学生撰写“体育成长反思”,分析自身进步与不足,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同伴互评,从“团队贡献”“运动态度”等维度打分。

四、教学反思与未来方向

读完《指南》,我也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复盘。此前在“体育健康知识”教学中,我多以“教师讲解+PPT展示”为主,学生参与度低、记忆不深。结合《指南》中“实践渗透式教学”的建议,我在后续“运动损伤预防”教学中进行了调整:让学生扮演“校医”“受伤运动员”,模拟“脚踝扭伤应急处理”“肌肉拉伤恢复训练”等场景,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在新兴体育项目(如棒球、普拉提)的课程设计上,缺乏系统的教学方案;在利用信息技术(如运动APP、智能手环)监测学生运动数据、个性化调整教学内容方面,探索不够深入。这些都将成为我后续学习与实践的重点——正如《指南》中所说,“高中体育教学需紧跟时代步伐,持续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体育课堂不仅是提升身体素质的场所,更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阵地。《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指南》让我跳出了“教技能、练体能”的局限,学会以“育人”的视角重构课堂。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书中的理念为指引,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青春路上的“成长加油站”,助力他们以强健的体魄、坚韧的意志,奔赴人生的赛场。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