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学习之道》学习体会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学习之道》学习体会

莆田第一中学  林碧春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美国工程学教授,曾因“数学差”转型,后致力于研究高效学习方法)

核心定位:一本用“脑科学+认知心理学”破解学习难题的实用指南,帮读者从“低效努力”转向“科学学习”,尤其适合教师理解学生学习规律、优化教学方法。

一、核心颠覆:打破对“学习”的认知误区

1. 误区1:“聪明”是天生的,学不好是能力问题

作者提出“大脑可塑性”:无论是数学、语言还是技能,大脑神经元都能通过“正确练习”建立新连接。比如“数学差”不是天赋问题,可能是早期没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导致大脑对抽象概念产生“畏难回路”。

2. 误区2:学习要“专注到底”,分心就是不认真

书中揭示大脑的两种工作模式:

专注模式:适合攻克具体难题(如解数学题、背英语单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发散模式:适合理解抽象概念、寻找解题思路(如想作文立意、梳理知识框架),往往在散步、洗澡等“分心”时激活。

高效学习不是“只靠专注”,而是两种模式的灵活切换。

二、教师启示:如何用书中方法优化教学

1. 理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帮他们“拆解目标”

学生面对复杂知识(如文言文、物理公式)时,容易因“觉得难”而放弃。教师可借鉴“拆分法”,把大目标拆成小任务,比如“学文言文先认生字,再懂句意,最后分析主旨”,降低学生的心理门槛。

2. 利用“发散模式”,设计“非专注”学习场景

比如讲完“环保”主题后,让学生去操场观察树木,或回家和家长讨论“家里的环保小事”,激活发散模式,帮他们更深入地理解主题,而非局限在课本里。

3. 用“主动输出”代替“被动接受”

少让学生“抄笔记”,多设计“输出任务”:如让学生用漫画画物理原理、用故事讲历史事件,通过“主动创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比单纯记忆更有价值。

三、个人反思与行动

1. 过去总认为“学习要靠毅力”,读完才明白:高效学习靠的是方法,不是硬熬。比如之前让学生“反复抄单词”,效果差还打击积极性,今后可改用“间隔回忆+单词造句”的方式。

2. 行动计划:每周在课堂上加入1次“费曼小课堂”,让学生分组讲解知识点;设计“3天复习表”,帮学生养成间隔复习的习惯。

读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前,我总将“学习效率低”归咎于“不够努力”——学生记不住知识点,就让他们多抄几遍;自己备课时卡壳,就硬熬时间死磕。但这本书用脑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底层逻辑告诉我:学习的关键不是“耗时长”,而是“找对方法”,就像用对钥匙才能轻松开锁,盲目用力只会徒劳无功。

书中最让我颠覆固有认知的,是“专注模式”与“发散模式”的辩证关系。我曾要求学生听课、做题时必须“全程专注”,不允许丝毫分心,却发现他们越紧绷越容易走神,遇到难题更是陷入“死胡同”。直到看到书中解释:大脑解决问题需要两种模式配合——“专注模式”适合啃硬骨头,比如理解数学公式、分析课文结构;而“发散模式”能帮我们跳出局限,比如散步时突然想通作文立意、睡前梳理出知识框架。这让我意识到,之前的“强制专注”反而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后来我在课堂上调整策略:讲完难点后,留出5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看窗外放松,没想到他们后续解题的思路反而更开阔,这正是“两种模式切换”的实际效果。

“主动回忆”和“费曼技巧”则彻底改变了我的教学方法。过去我总怕学生“没学会”,习惯把知识点反复讲、逐句划,可考试时学生还是会忘。书中的实验数据让我警醒:反复阅读只能记住20%的内容,而“主动回忆”能记住50%以上。于是我把课堂上的“满堂灌”改成“留白提问”——讲完一节内容后,合上课本让学生复述核心要点,遇到记不清的地方先标记,再针对性补充;同时引入“小老师”环节,让学生用简单语言给同桌讲题,比如让学生把“光合作用”比作“植物的厨房工作”,用通俗比喻拆解复杂概念。这种“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不仅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个之前不爱发言的学生,甚至主动申请当“小老师”,因为他觉得“能讲明白才是真学会”。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无论是学生学习还是教师成长,都需要“跳出努力的陷阱,用科学方法借力”。过去我总觉得“教得细、练得多”就是好教学,现在明白,真正有效的教学是“帮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比如我会教学生用“间隔重复法”复习——当天学的内容睡前花5分钟回顾,3天后用思维导图梳理,1周后通过小测验巩固,学生的知识留存率明显提升;我自己备课时也会用“先难后易”的策略,把最难的教学设计放在精力最集中的上午,下午再做整理课件、批改作业等简单工作,效率比之前提高了不少。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