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3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融入高中音乐教学心得体会

莆田一中    雷彬彬

 

最近我研读了《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用策略》一书,这本书犹如让我突破了长期以来对高中音乐教学的固有认知,让我清晰地认识到,高中音乐教学完全可以成为一片通过实践培养其综合素养的沃土。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教学理念融入音乐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我的教学策略,为我打开了全新的教育视野。

一、通过综合实践让学生成为音乐的主动探索者

传统的音乐鉴赏课,常常陷入“教师讲解背景——播放音频、视频——学生被动聆听——总结中心思想”的固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更像是一个信息的接收容器,其个体的情感体验、审美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被极大地压抑了。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灵魂在于“学生主体”。它强调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将学生的兴趣、动机和体验置于课程的中心。

受此启发,我在进行《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这一单元教学时,我没有按部就班地介绍各地民歌特点,而是设计了一个名为“我的家乡有首歌”的主题探究活动。我将班级分为若干小组,引导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向:有的小组负责通过访谈长辈、查阅地方志等方式,挖掘本土或祖籍地的民间歌谣;有的小组利用网络资源,探究某一特定民歌(如信天游、花儿、苏州评弹等)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色;还有的小组则尝试学习并录制一小段民歌的演唱或演奏。

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角色从“权威的传授者”转变为“平等的引导者”和“资源的提供者”。我提供探究方法的指导、推荐参考书目和网站,并组织中期汇报,让各小组交流进展、解决困惑。最终的结果令我震撼:学生们带回课堂的,不仅有精心制作的PPT,还有采访老人的录音、亲手绘制的民歌流传地图,甚至是有模有样的方言演唱。一位平时沉默寡言的学生,在分享他探寻到的家乡劳动号子时,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他不仅讲解了号子的节奏如何与劳动动作紧密配合,还动情地分析了其中蕴含的集体协作精神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

这一刻我深刻体会到,音乐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知识点,而是与他们自身实践经验相连接的、有温度、有故事的文化血脉。这种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认知,远比被动听讲来得深刻和持久。

二、在真实情境中构建综合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是“实践”,它注重学生在“做”中学,在“用”中学。项目化学习(PBL)正是实现这一理念的绝佳路径。它通过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在一段时期内,对真实、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最终完成一项公开的成果。这完美地契合了音乐学科实践性、表现性强的特点。

 

例如,在欣赏了贝多芬《第九(合唱)交响曲》后,我设计了一个项目任务:“如何为我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策划一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主题的小型音乐分享会?”这个项目涵盖了音乐、策划、宣传、组织等多维度的能力要求。学生需要完成以下步骤:1. 深度探究:不仅深入理解《第九(合唱)交响曲》的音乐语言和精神内涵,还要自主寻找其他中外音乐作品中具有类似主题的曲目进行对比研究。2. 方案策划:设计分享会的流程、串词、表现形式(是纯演奏、配乐朗诵还是结合舞蹈?)。3. 协作排练:有器乐特长的学生负责演奏,有朗诵才能的学生负责文案和表达,善于组织的学生负责统筹协调。4. 成果展示与反思:在班级或年级内进行公开分享,并接受师生提问,最后进行项目复盘。

在这个完整的项目周期中,音乐知识的学习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服务于解决真实问题的工具。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音乐本体的理解,更锻炼了信息检索、团队协作、公开表达、项目管理等综合能力。他们为了写好串词,去查阅哲学著作;为了设计海报,去学习构图美学。学生们收获的是一张融合了审美、情感、智力与社交技能的综合性成长网络。

三、拓展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

音乐从来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它与历史、文学、美术、地理甚至物理等学科都有着天然的联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放性”特质,鼓励我们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的融合教学。

 

我曾尝试将音乐与历史学科进行融合,开展“听音识史——20世纪中国歌曲中的时代印记”主题活动。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从抗战歌曲、建国初期的建设歌曲、改革开放后的流行歌曲等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去探究其音乐风格、歌词内容与特定历史时期社会风貌、人民情感之间的深刻关联。他们需要查阅历史资料,分析歌词的文学意象,对比不同时期的演唱风格和配器变化。最终,一个个音乐作品成了鲜活的历史教科书,学生们在《黄河大合唱》中听到了民族的怒吼,在《在希望的田野上》感受到了新生活的憧憬,在《我和我的祖国》中体悟到了个体与国家的深情联结。

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音乐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它让学生明白,音乐是社会文化的镜子,是时代精神的回响。通过音乐,他们能够更立体、更感性地理解历史,理解社会,理解人性。这种融会贯通的学习体验,培养了学生宏阔的文化视野和辩证的思维能力。

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轨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对活动过程的评价,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和发展性。这促使我反思以往音乐教学中过于看重演唱技能或书面考试成绩的单一评价方式。在融入实践理念的音乐课堂中,我将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我建立了“学习档案袋”,记录学生从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资料、合作探究到最终展示反思的全过程。评价的主体也变得多元,包括学生的自评、小组内的互评以及教师的评价。评价内容不仅关注最终的成果质量,更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精神。例如,在小组探究中,一个学生可能最终呈现的成果并不完美,但他在团队中展现了出色的组织能力或提出了关键性的创意,这同样会得到高度的认可。

这种过程性、发展性的评价体系,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和进步空间,真正实现了“以评促学”。它关注的是每一个生命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独特成长,让音乐教育真正回归其“育人”的本质。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