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2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智慧破局,让体育回归育人本质

                                                                                                       ——《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许建英

 

翻开《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没有晦涩的理论堆砌,也没有脱离实际的空谈,只有70位扎根一线的体育名师,用数十年教学实践沉淀下的经验与思考。这本书以“经验总结篇”与“教学设计篇”为核心,收录了近百节来自普通中学的体育课案例,每一个案例都围绕“体育不仅是强身健体,更是立德树人重要载体”这一核心学科理念展开。它不仅让我重新审视了体育学科的深层价值,更让我对基层体育工作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尤其书中针对课堂常见问题的实操解决方案,为日常教学提供了可直接借鉴的“方法论”,堪称基层体育教师的“实用指南”。

 

一、学科理念:跳出“技能训练”误区,重构体育的育人价值

 

在很多人眼中,体育课的核心是“教动作、练体能”,甚至有人将其视为“文化课的调剂”,可有可无。但《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中所有案例都传递出同一个核心理念:体育课堂不是单纯的“运动技能训练场”,而是承载“健康知识、品格培养、社会适应”的全面育人空间。这一理念彻底打破了对体育学科的刻板印象,让我对体育教学的本质有了全新的思考。

 

书中一位来自乡镇中学的名师,在足球教学中设计了“‘合作进球’任务”:不要求学生追求“个人突破射门”,而是规定“必须经过3次以上传球后进球才算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学习传球、停球的技能,更要学会“观察队友位置”“主动配合”“为团队牺牲个人机会”。课后,这位名师分享道:“教学生踢足球,不是为了培养运动员,而是让他们在奔跑与配合中明白,‘一个人赢不算赢,团队赢才是真的赢’——这才是体育课该教的‘足球精神’。”

 

另一位名师在“挫折教育”中融入长跑教学:当学生因体力不支想要放弃时,他不会说“加油,坚持住”,而是蹲下来问学生:“你现在觉得最难的是什么?是呼吸跟不上,还是腿没力气?我们可以先慢下来走100米,调整呼吸后再试试,你愿意挑战一下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完成了长跑任务,更学会了“将大困难拆解成小目标”“正视自己的极限并尝试突破”。

 

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体育学科的“育人价值”,恰恰体现在这些细节中。对中学生而言,体育课不仅是“出汗、练身体”,更是他们学习“如何面对挑战”“如何与他人协作”“如何管理情绪”的“人生预备课”。基层体育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设计、每一次语言引导,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学生的品格——这正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价值,也是“以体育人”理念的核心所在。

 

二、基层体育工作的意义:从“健康守护”到“成长赋能”的三重价值

 

书中大量来自普通中学(尤其是城乡结合部、乡镇中学)的案例,让我深刻感受到:基层体育工作不是“边缘任务”,而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石”,其意义远超“增强体质”,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维度。

 

1. 守护“健康底线”,为学生长远发展铺路

 

当下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大、久坐时间长、户外活动少”的现状,近视率、肥胖率居高不下,体质健康达标率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挑战。而基层体育工作的首要意义,就是通过科学的教学,帮助学生改善体质,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

 

书中一位名师记录了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班级学生“耐力差、易疲劳”的问题,他设计了“‘阶梯式’体能训练计划”:初一阶段以“趣味跑”(如绕障碍跑、接力跑)为主,培养学生对跑步的兴趣;初二阶段加入“间歇跑”(跑1分钟+30秒),逐步提升耐力;初三阶段结合中考体育要求,针对性训练长跑、跳绳等项目。三年后,班级学生的800/1000米达标率从58%提升至95%,近视率下降12%,更重要的是,超过80%的学生表示“周末会主动和家人一起运动”。

 

这样的改变印证了:基层体育教师的日常教学,不仅是“完成教学任务”,更是在守护学生的“健康底线”——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学生才能更好地应对学业压力,更有精力探索未来人生,这是基层体育工作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价值。

 

2. 打破“评价单一化”,让每个学生找到“价值感”

 

在以文化课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校园里,体育课常常成为“少数体育特长生的舞台”,而多数学生则成为“旁观者”。但基层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之一,就是通过“多元评价”,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获得自信。

 

书中一位名师设计的“‘我的体育特长’展示课”让我印象深刻:他不限制展示内容,学生可以选择篮球、足球等传统项目,也可以选择“花式跳绳”“毽子操”“平板支撑”甚至“模仿体育明星动作”。有一位文化课成绩中等、性格内向的学生,通过展示“双手同时转两个呼啦圈”的技能,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课后他对老师说:“第一次觉得,自己也能成为别人眼里的‘厉害人物’。”这样的课堂,正是基层体育工作对“教育公平”的践行:它让不擅长文化课的学生,在运动中找到自信;让内向的学生,在展示中学会表达;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我有优点,我能行”——这种“价值感”的建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人格成长至关重要。

 

3. 传递“体育精神”,培养合格公民的核心素养

 

体育精神中的“规则意识”“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坚韧不拔”,正是现代社会对公民的核心要求。而基层体育课堂,正是学生接触这些精神的“第一现场”,基层体育工作的意义,就在于将这些精神融入教学,让学生在运动中学会“做人”。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教师会引导学生“尊重裁判判罚,不抱怨”;在长跑中,会提醒学生“不抄近道、不放弃同伴”;在学生受伤时,会组织其他同学“主动帮忙、暂停比赛”。这些看似微小的细节,实则是在传递“规则至上”“尊重生命”“互助友爱”的价值观。书中一位名师说:“我教过的学生里,有人后来成为医生,有人成为程序员,但他们都反馈,体育课上学到的‘面对输赢的心态’‘团队协作的方法’,比任何一个运动技能都更有用——这才是基层体育工作最长远的意义。”

 

三、课堂问题解决实操:从“困境”到“突破”的名师策略

 

基层体育教学中,教师常常面临“学生怕累怕苦”“技能差异大”“安全风险高”等问题,而《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最具价值的部分,就是提供了“可落地、可复制”的实操解决方案,让问题不再是“教学障碍”,而是“创新契机”。

 

1. 应对“学生抗拒体能训练”:趣味化改造+分层任务

 

体能训练(如长跑、蛙跳、俯卧撑)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但学生普遍觉得“枯燥、累、没意思”,甚至出现抵触情绪。书中多位名师的解决方案核心是“将‘任务’变成‘游戏’,让‘统一要求’变成‘个性选择’”。

 

例如,一位名师将“长跑训练”改为“‘校园寻宝’定向越野”:提前在校园的操场、花坛、教学楼角落设置10个“宝藏点”,每个点放置一张卡片(卡片上有运动小任务,如“做3个深蹲”“和同伴击掌”);学生分组出发,需要根据地图找到所有宝藏点,完成任务并返回起点,用时最短的小组获胜。这种设计让长跑变成“闯关游戏”,学生在寻找宝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完成了体能训练,甚至有人课后问:“老师,下次还能玩这个游戏吗?”同时,针对学生体能差异,名师们会设置“分层任务”:比如俯卧撑,基础弱的学生可以“跪姿做”,基础中等的学生“站姿做”,基础好的学生“负重做”;每个层次的任务都有明确的目标(如“完成5个”“完成10个”),学生只要达到自己层次的目标,就能获得肯定。这种“不与他人比,只与自己比”的模式,让学生逐渐克服对体能训练的恐惧,主动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

 

2. 应对“学生技能差异大”:“核心+选择”分层教学法

 

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的运动基础差异极大:有的学生从小参加体育训练,技能熟练;有的学生几乎没有接触过运动,连基本动作都不规范。统一教学容易导致“基础好的觉得无聊,基础弱的跟不上”,甚至出现“基础弱的学生因怕犯错而不敢参与”的情况。

 

书中一位名师提出的“‘核心技能+个性化选择’分层教学法”完美解决了这一问题。以篮球教学为例,具体步骤如下:

 

1. 统一核心技能讲解:先花10分钟,全班统一学习“运球”的核心动作(如“低运球时膝盖弯曲,重心下沉”“手按球的上部,不是拍球”),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基础原理。

 

2. 设置三个任务区:

 

基础区:任务是“原地运球30秒不丢球”,教师重点指导动作规范,帮助学生克服“球总跑掉”的问题;

 

提升区:任务是“行进间运球绕过5个障碍物”,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边跑边控制球的方向”;

 

挑战区:任务是“运球后与同伴完成一次传球+投篮”,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观察同伴位置,把握传球时机”。

 

3. 自由选择+动态调整: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任务区,教师巡回指导;完成当前任务后,学生可以申请挑战更高层次的任务区。

 

4. 混合小组比赛:最后15分钟,组织“混合小组比赛”(每个小组必须包含基础区、提升区、挑战区的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触球”,基础好的学生负责组织进攻,基础弱的学生负责传球、防守。

 

这种教学法既保证了“核心技能人人掌握”,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同时通过混合小组比赛,让基础好的学生学会“帮助他人”,基础弱的学生在同伴的鼓励下敢于参与,真正实现了“兼顾差异,共同进步”。

 

3. 应对“运动安全风险”:“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安全法

 

体育课的安全问题是基层教师的“心头大事”,一旦发生意外,不仅影响学生健康,也会打击学生对运动的兴趣。书中一位有20年教学经验的名师,总结了“‘课前-课中-课后’三步安全法”,覆盖了教学全流程,有效降低了安全风险。

 

• 课前:预防为先:

 

1. 场地器材检查:提前10分钟到操场,检查跑道是否有碎石、篮球架是否牢固、跳绳是否有断裂,确保器材安全;

 

2. 学生身体询问:上课前问“有没有同学今天身体不舒服?(如感冒、肚子疼)”,对身体不适的学生,安排“场外观察+轻量活动”(如记录比赛得分、帮忙递水),不强迫参与高强度训练;

 

3. 安全意识提醒:用1分钟讲“本节课的安全注意事项”(如“跑步时不要突然变道”“传球时注意周围同学”),并通过“提问”强化记忆(如“如果看到同学要摔倒,我们应该怎么做?”)。

 

• 课中:动态监控:

 

1. 充分热身:安排10分钟动态热身(如关节环绕、高抬腿、弓步压腿),避免肌肉拉伤;

 

2. 实时观察: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体质弱的学生”“兴奋度高的学生”(前者容易体力不支,后者容易忽视安全),发现学生脸色苍白、呼吸急促时,及时让其休息;

 

3. 规范动作:对有风险的动作(如跳远、跳高),先做“慢动作示范”,再让学生“分组练习”,教师逐个纠正动作,避免因动作不规范导致受伤。

 

• 课后:收尾保障:

 

1. 静态拉伸:用5分钟带领学生做静态拉伸(如压腿、拉伸肩背、按摩腿部肌肉),帮助放松,减少运动后肌肉酸痛;

 

2. 安全小结: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安全情况”,表扬“注意安全的同学”,提醒“下次需要改进的地方”;

 

3. 课后追踪:对课上有轻微不适的学生,课后通过班主任或家长了解情况,确保无后续问题。

 

这种“全流程、无死角”的安全管理方法,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很关心我的安全”,也让教师的教学更有底气,有效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结语:做“有温度、有智慧”的基层体育教育者

 

读完《体育名师的教学智慧》,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学会了多少个教学技巧”,而是重新确立了对基层体育工作的认知:我们不仅是“教运动的老师”,更是“用体育育人的教育者”;我们的课堂不仅要让学生“出汗、练身体”,更要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成长”。基层体育工作或许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却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健康与未来;或许琐碎,要应对各种课堂问题,却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找到教育的乐趣与价值。未来,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坚守“以体育人”的理念,用趣味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用温暖的态度关爱学生——因为我知道,每一堂体育课,都是在为学生的人生“播下坚韧、自信、合作的种子”,而这,正是基层体育教师最珍贵的使命。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