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岁,开始学做教育》读书笔记(吴天然)拿到万玮老师的《40 岁,开始学做教育》,封面简约的设计里透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在教育领域深耕多年后,作者于 40 岁这个特殊的人生节点回望教育旅程,重新思考 “何为教育”“如何做教育”,字里行间满是对教育的敬畏与持续探索的热忱。 一、教育,是一场终身的修行 书中,万玮老师没有空谈教育理论,而是结合自身在学校管理、课堂教学中的亲身经历,分享对教育的体悟。40 岁,于许多人是 “功成名就” 或 “按部就班” 的阶段,但对他而言,却是 “重新学做教育” 的起点。这让我深切意识到:教育从无 “完成时”,只有 “进行时”。无论身处教育行业多久,若失去了对教育的新鲜感与探索欲,教育便会沦为机械的重复;唯有始终以 “学习者” 的姿态靠近教育,才能触摸到它的本质。 比如书中谈及 “教育是慢的艺术”,当下教育时常被功利化裹挟,太多人渴望 “立竿见影” 的效果,而万玮老师以 40 岁的人生积淀告诉我们:学生的成长、心灵的滋养、价值观的塑造,都需要时间的沉淀。教师要做的,不是急于求成,而是耐心陪伴,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 “静待花开”。这种对教育规律的敬畏,恰恰是教育者最该坚守的底色。 二、教育的温度,藏在对 “人” 的关注里万玮老师的文字里,处处透着对 “人” 的重视 —— 不仅是学生,还有教师自身。他探讨教师的职业成长,强调教师要先成为 “完整的 人”,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与对生活的热爱,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他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主张教育应尊重每个生命的独特性,而非用统一的标尺衡量所有孩子。 书中有不少关于师生互动、家校沟通的案例,每一个案例都指向 “理解” 与 “共情”。比如他分享如何与青春期学生对话、如何化解家校之间的误解,字里行间都在传递一个信念:教育不是简单的 “教” 与 “学” 的知识传递,而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碰撞。40 岁的视角,让这些思考更具厚度:它融合了岁月沉淀下的包容,也带着对教育现实的清醒认知,提醒我们:教育的力量,往往藏在那些 “被看见”“被尊重”“被温暖” 的细节里。 三、40 岁的 “开始”,是教育者的精神觉醒“40 岁,开始学做教育”,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力量。它打破了 “年龄限制成长” 的刻板印象,更传递出一种信念:只要心怀对教育的热爱与思考,任何时候都是 “学做教育” 的好时机。这种 “重新开始”,不是否定过去,而是带着更成熟的心智、更深刻的洞察,去重构对教育的理解与实践。 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本教育从业者的思考录,更是一本关于 “成长” 的启示录。它让我明白:无论在哪个领域,“终身学习” 都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让生命持续丰盈的生活方式。而教育,正是这趟 “终身学习” 旅程中,最需要保持敬畏与热忱的领域 —— 因为它关乎心灵,关乎未来。 合上书页,眼前仿佛能看到一位教育者在 40 岁的路口,带着沉淀与憧憬重新踏上教育之路的背影。这份 “开始” 的勇气与智慧,值得每一个行走在教育路上的人细细品味。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