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素养教育》读书心得 韩建存 《中学地理素养教育》这本书,于我而言,像一位无声的导师,悄然改变了我对地理教学的认知。它没有提供那种能直接照搬课堂的“特效药”,而是引领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自我反思。阅读过程中,我脑海中总浮现出去年讲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学生们虽然记下了标准答案,眼中却缺乏真正理解的亮光。这本书让我明白,问题或许不在学生,而在于我过于注重结论的灌输,忽略了地理思想的启迪。 一、从知识到素养:教学重心的根本性转移 书中核心的观点,直指地理教育的本源——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让他们熟记名川大山、矿产分布,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还是培养他们一种理解世界、分析问题的底层思维框架?这本书让我清醒地认识到,过去我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停留在“事实性知识”的层面。学生的大脑像被填充的容器,装满了长江6300公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这些信息,但他们未必懂得如何从区域的视角分析长江不同河段的开发方向,也不会综合自然与人文要素去思考水土流失背后的深层人地矛盾。 地理素养,正如书中所强调的,是一种内在的涵养,它由地理知识、能力、方法、思想和品质共同构成。这让我回想起中提及的“金字塔型”知识结构,它让我意识到,教学不能仅停留在事实和表象性概念层面,而应引导学生提炼出上位知识,并理解其背后的地理思想、情感与观念。例如,在准备“农业的区位选择”这节课时,我不再仅仅罗列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我尝试引入家乡本地特色农产品种植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们像一位决策者那样,去综合考量光照、降水、土壤、市场、交通乃至政策文化等诸多因素,并理解“因地制宜”的思想是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的。这个过程,培养的正是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的能力。 二、化书斋为田野:让地理在真实世界中生根发芽 《中学地理素养教育》另一个深深触动我的地方,是它极力强调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地理学从来不是一门只囚禁于课本和地图室的学问。回想我的大学时代,最难忘的课程正是那次在野外,亲手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分析褶皱与断层的形成。那种亲手触摸地球脉络带来的震撼,是任何精美的图片和动画都无法替代的。 这本书激励我将这种体验带入中学课堂。我们是否能把课堂搬到校园里,测量不同下垫面的温度差异,理解城市热岛效应?能否引导学生调查身边河流的水质变化,探讨人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上学期,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让学生分组考察城市中不同区域的“微气候”,并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一开始学生们手足无措,但当他们拿着温度计和风速仪,在校园、草坪、水泥广场和池塘边认真记录数据,并惊讶地发现短短几百米内温湿度的显著差异时,地理学对于他们,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鲜活、可感知的现实。这份“活”的体验,正是地理素养中最富生命力的部分。 三、情感与价值观:埋下人地协调的种子 本书还让我深刻认识到,地理教育的终极目标,超越了知识与能力,指向了价值观的塑造,即 “人地协调观” 的培育。当我们讲授全球变暖、资源枯竭、生物多样性锐减时,如果仅仅将其作为一系列需要记忆的“环境问题清单”,而没有引导学生形成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那么我们的教育可能是不完整的。 书中指出,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在讨论“全球气候变化”时,我尝试不再仅仅展示数据图表,而是引入了一些面临生存危机的太平洋岛国居民的真实故事,以及我国西北地区因水资源短缺而进行的生态移民案例。我引导学生们思考:如果我们是这些故事的亲历者,会作何感想?我们今日的生活方式,与远方那些消失的冰川、干涸的河流有何关联?通过这些触及心灵的对话,我希望能在学生心中播下一颗种子,让他们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教育,在此刻实现了从“知”到“行”的跨越。 合上《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我的教案本上并未增加多少现成的活动设计或技巧,但我的内心却更加澄澈和坚定。我明白了,一名地理教师的职责,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我们更应是学生探索世界的引导者、地理思维的启蒙者和人地观念的播种者。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归根结底,是先提升我们教师自身对地理学的理解与热爱。这条路很长,但《中学地理素养教育》无疑为我点亮了一盏重要的引路灯。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