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人工智能实践——动手做你自己的AI》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人工智能实践——动手做你自己的AI》读书心得

莆田一中  黄如强

 

 一、阅读缘起  

“老师,我们能不能不调用别人的模型,自己训练一个会玩‘石头剪刀布’的 AI?”当学生提出这个需求时,我正为“人工智能初步”选修课备课。市面上 AI 书籍多为科普或算法深究,对课时紧张、编程基础参差不齐的高中生并不友好。俞勇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实践——动手做你自己的AI》(下文简称《动手AI》)号称“零基础可入门”,且配套开源网站与 GPU 算力,让我立刻下单。读罢掩卷,我不仅完成了学生的“石头剪刀布”挑战,更找到了把 AI 核心概念(数据、特征、模型、训练、推理)嵌入高中课堂的“五阶模型”。以下1700字,既是一次“拆书”,也是一份“课堂实录”。

二、全书结构速览:一条“零—一—百”的爬坡路径  

零:第1~3章用“人脸识别解锁手机”生活案例,把“机器学习=找函数”讲成“调旋钮”,无需公式。  

一:第4~6章提供“图形化 + Python”双轨代码,一条 drag-and-drop 就能跑通 MNIST 手写数字识别,另一条用 PyTorch 原码仅 60 行。  

百:第7~9章覆盖迁移学习、轻量化部署、模型可解释性,给出“树莓派实时识花”“手机端人像抠图”完整项目,方便教师拓展社团或研究性学习。  

 三、读书摘抄与课堂移植  

 (一)“数据即燃料”——用一张照片讲清“标注”  

书中金句:“没有标签的数据就像没有答案的习题册。”  

课堂移植:  

1. 课前拍摄 200 张学生“石头剪刀布”手势,用 MakeSense.ai 在线标注,10 分钟搞定;  

2. 把 XML 文件抛到“动手AI”配套网站,一键生成 TFRecord;  

3. 让学生亲手点选“自动标注”错误案例,体验“脏数据”对 Loss 曲线的暴击。  

作业反馈:95% 学生能说出“数据质量 > 模型复杂度”,比单纯背诵“人工智能三要素”印象更深。

 (二)“特征工程可视化”——把卷积核贴在教室天花板  

书中亮点:用 3×3 卷积核 GIF 动图演示“边缘→纹理→部件→整体”层级特征。  

课堂移植:  

1. 把第一层 32 个卷积核打印成 A4,拼成“特征墙”;  

2. 学生用手机拍摄任意物体,实时投影卷积输出,亲眼看到“AI 眼中的世界”;  

3. 追问:为什么识别“剪刀”时,第 17 号核响应最高?引出“可解释性”概念。  

结果:过去讲“黑箱”学生总是茫然,如今他们主动提出“给模型配说明书”,恰好对接新课标“信息社会责任”。

 (三)“训练即对话”——用 30 轮 Epoch 体验“调参师”职业  

书中给出“学习率—批量—迭代”三维对照表,并附云 GPU 免费额度。  

课堂设计:  

1. 分组发放三组超参,0.01/32/30、0.001/64/50、0.1/128/10;  

2. 实时观察 TensorBoard 曲线,记录“收敛—震荡—过拟合”三种形态;  

3. 让“最佳组”分享经验,教师补充“学习率 warmup”技巧。  

学生结论:AI 不是“一键封神”,而是“对话—试错—再对话”。不少孩子写下“调参师”生涯规划,这比任何招生宣讲都生动。

 

 (四)“轻量化部署”——把模型塞进 5 美元的树莓派 Zero  

书中项目“PiCamera + MobileNet”可 5 帧/秒识花。我稍作修改,用 USB 摄像头 + 手势模型,做成“无网络离线计分器”。  

课堂流程:  

1. 学生先在云 GPU 训练 95% 准确率模型;  

2. 用 TensorFlow Lite 量化,体积从 92MB 压至 8MB;  

3. 插卡开机,树莓派实时识别“石头剪刀布”,赢一局亮绿灯。  

40 克小主板打败高性能 PC,全场欢呼。我顺势追问:“量化会不会损失精度?”学生主动做对照实验,发现准确率仅降 1.3%,却换来 11 倍体积缩小,由此理解“边缘计算”的价值。

 (五)“伦理与责任”——用一张对抗贴纸讨论“技术边界”  

书中彩蛋:在停车标志上贴对抗噪声,无人车误判为“限速 45”。  

课堂辩论:  

甲方:科研自由;乙方:公共安全。  

教师提供欧盟《AI 法案》条文,学生现场检索“国内首例自动驾驶事故判例”,最终形成“技术—法律—伦理”三角海报。读书心得里,我写下:AI 课堂的终点不是高准确率,而是高责任感。

 四、工具箱:把“动手AI”浓缩成 4 个 5 分钟微技能  

1. 数据魔镜:用 Google Teachable Machine 5 分钟生成图像分类小 demo,解决“第一堂课不会配环境”痛点;  

2. 一键转换:book 配套脚本 `export_tflite.py`,学生只需改两条路径,模型即可“云→端”迁移;  

3. Loss 放大镜:TensorBoard 插件 what-if,拖一条阈值线就能看到混淆矩阵,方便课堂即时诊断;  

4. AI 说明书:强制每组提交 200 字“模型卡片”(用途、数据、局限、作者),让“可解释”成为习惯。

 五、反思:仍踩的两个坑  

1. “ GPU 算力”错觉  

免费额度 30 小时看似充裕,但 40 位学生同时训练,配额瞬间清零。解决方案:  

- 把训练任务拆成“课前教师预训练 + 课堂微调”;  

- 引入 Kaggle Kernel 或百度 AI Studio 教育版,再配公共数据集,成本降到 0。  

 

2. “女生参与度”失衡  

前几轮发现,调参与焊接环节女生观摩多、动手少。后续加入“UI 设计 + 公益场景”任务:  

- 让女生负责“用户研究—交互原型—伦理评估”;  

- 男生负责“模型训练—硬件部署”;  

- 最终项目“AI 识别食堂剩菜”获得省赛一等奖,男女比例 1:1,协作满意度提升 40%

 

 六、结语:让 AI 课堂成为“未来生活预演场”  

读完《动手AI》,我愈发确信:高中人工智能教育的关键,不是打造“小小算法工程师”,而是让学生提前体验一次“完整职业循环”——需求→数据→模型→部署→迭代→伦理。当他们在 45 分钟里经历“训练—失败—调参—成功”,再亲手把模型塞进树莓派,那种“技术改变生活”的爽感,比任何口号都更能滋养“数字素养与责任”。  

 

书末致谢里,俞勇教授写道:“愿每个少年都能亲手训练出属于自己的第一颗‘数字大脑’。”掩卷沉思,我愿再加一句:愿每位信息技术教师,也能在课堂里训练出属于自己的“第一颗教育 AI 模型”——它不必惊艳,但必须真实、可解释、有温度。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