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实践》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01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爱上体育

 ——《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实践》读书笔记

陈依妹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我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同一个班级里,有的学生运动天赋出众,对高强度、高难度的体育项目充满热情;有的学生体能薄弱,甚至对体育课堂存在畏惧心理;还有部分学生因身体特殊状况(如近视、肥胖、轻微运动损伤),无法参与常规教学内容。如何让不同基础、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堂上有所收获?近期阅读的《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实践》(以下简称《策略》),以丰富的理论支撑和详实的教学案例,为我打开了差异化教学的新视野,也让我对高中体育教学的 包容性针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一、书籍核心内容:构建差异化教学的完整体系

《策略》由长期深耕高中体育教学一线的骨干教师编写,全书共五个章节,从差异化教学的理论基础”“学生学情诊断方法”“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内容与方法适配”“差异化评价体系构建五个维度,系统搭建了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的实施框架。

第一章差异化教学的理论内核,首先厘清了 差异化教学分层教学的区别 —— 前者更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如体能基础、运动兴趣、学习风格、身体状况)提供 适切性教学支持,而非简单地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层级。书中提出的 多元智能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让我深受启发:每个学生的运动智能发展不均衡,有的学生擅长爆发力强的项目(如短跑、跳远),有的学生则在耐力类项目(如长跑、游泳)中表现更优,有的学生在团队协作类项目(如篮球、足球)中更易找到归属感。这意味着体育教学不能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所有学生,而应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第二章学生学情精准诊断是差异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以往教学中我容易忽视的环节。《策略》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 学情诊断工具包:包括 入学体能测试量表(涵盖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等指标)、运动兴趣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偏好)、学习风格评估表(判断学生是视觉型、听觉型还是动觉型学习者),以及 身体状况访谈记录(重点关注有特殊健康需求的学生)。书中特别强调,学情诊断并非 一次性任务,而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课堂观察、课后反馈等方式动态更新学生学情,确保教学调整的及时性。例如,对于因体重超标导致体能较差的学生,初期可降低运动强度,重点培养其运动习惯,随着体能提升逐步调整教学目标,避免因初始难度过高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章至第四章是差异化教学的核心实践部分。在教学目标分层设计中,《策略》提出 基础目标、发展目标、挑战目标三级目标体系:基础目标面向全体学生,确保每个人都能掌握核心技能与健康知识(如 能规范完成篮球双手胸前传球动作”“了解运动损伤的基本预防方法);发展目标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鼓励其在原有基础上提升能力(如 能在篮球小组对抗中运用传球配合完成进攻”“能为自己制定简单的周运动计划);挑战目标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如 能组织小型篮球比赛并担任裁判”“能为不同体能水平的同学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这种分层目标设计,既保障了教学的底线要求,又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留足了空间。

教学内容与方法适配章节,《策略》提供了大量可直接借鉴的案例。例如,在 田径模块(短跑)教学中,针对体能薄弱的学生,教学内容可聚焦 起跑姿势纠正”“呼吸节奏控制,采用 慢动作示范 + 分解练习的方法;针对体能中等的学生,可增加 起跑后的加速跑技巧”“弯道跑技术教学,通过 小组竞赛激发动力;针对体能优秀的学生,则可引入 短跑战术分析”“赛前心理调适等内容,组织其参与校级、区级赛事。书中还介绍了 菜单式教学内容选择模式:在每学期初,向学生公布该模块的教学内容 菜单(如篮球模块包含 基础技能”“战术配合”“赛事组织”“裁判规则四个选项),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与能力选择 1-2 个重点学习内容,教师再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组教学,这种模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第五章差异化评价体系则打破了传统体育评价 重结果、轻过程的局限,构建了 多元主体、多元维度、多元方式的评价体系。评价主体不仅包括教师,还引入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如 学生课后运动习惯的养成情况可由家长反馈);评价维度涵盖 技能掌握”“体能提升”“参与态度”“合作精神”“健康知识应用等,避免单一以运动成绩论优劣;评价方式则采用 档案袋评价”“课堂观察记录”“技能展示”“健康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全面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例如,对于运动技能提升较慢但课堂参与度高、能主动帮助同学的学生,其评价结果也应得到肯定,以保护其体育学习的积极性。

二、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启示

作为一名高中体育教师,《策略》中的理论与案例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也为解决教学中的痛点提供了具体方案。

以往在长跑教学中,我总是要求全班学生按照统一的速度和距离训练,结果常常出现跑得快的学生觉得无聊,跑得慢的学生跟不上的情况,甚至有学生为了达到 及格线勉强坚持,反而导致运动损伤。读完《策略》后,我对长跑教学进行了差异化设计:首先通过体能测试将学生分为三组,A 组(体能优秀)目标为 “800 / 1000 米跑进优秀标准,尝试调整跑步节奏以提升成绩B 组(体能中等)目标为 完成 800 / 1000 米跑,达到及格标准,重点改善跑步姿势以减少疲劳感C 组(体能薄弱)目标为 完成 600 米跑,逐步提升耐力,不追求速度。在教学方法上,A 组采用 间歇跑训练法,通过 快跑 + 慢跑交替提升心肺耐力;B 组采用 配速跑训练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跑步节奏;C 组则采用 趣味跑形式,如 音乐节奏跑(跟随音乐节拍调整步频)、路线探索跑(在校园内设定不同路线,增加跑步的趣味性)。经过一个月的实践,学生的长跑参与度明显提升,原本抵触长跑的学生也表示 不再觉得长跑是负担,部分学生还主动挑战更高的训练目标。

对于有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策略》也提供了明确的教学指导。我班上有一名患有轻度哮喘的学生,以往上体育课时常因担心引发不适而不敢参与运动。根据《策略》中的特殊学生教学适配方案,我首先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了解其哮喘发作的诱因(如剧烈运动、冷空气刺激),然后为其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避免让其参与高强度、高对抗的项目,选择游泳、太极拳等低强度、节奏平缓的运动;在运动前帮助其做好充分热身,运动过程中密切关注其身体反应,准备好应急药物;将 了解哮喘患者的运动注意事项作为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目标,鼓励其分享相关知识,既帮助他建立自信,也让其他学生学会关注他人健康。一学期下来,该学生不仅能顺利参与体育课堂,还主动加入了学校的太极拳社团,运动信心显著增强。

三、反思与未来实践方向

读完《策略》,我深刻意识到: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理念 —— 它要求教师放下 统一化的教学惯性,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以往我在教学中,虽也尝试过分层教学,但往往停留在 形式层面,未能深入诊断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调整缺乏针对性。例如,在篮球教学中,曾简单地将学生分为 基础组提高组,但两组的教学内容差异不大,未能真正解决 基础组跟不上、提高组吃不饱的问题。

未来,我将从三个方面优化教学实践:一是完善学情诊断机制,每学期初开展全面的学情调查,建立学生体育个性化档案,并定期更新;二是细化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更具体的教学方案,例如在足球模块中,为零基础学生设计 球性练习、基础传球等内容,为有基础的学生设计 战术配合、攻防演练等内容;三是优化差异化评价方式,引入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让评价不仅成为 衡量工具,更成为学生自我反思、相互学习的载体。

高中体育教育的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中找到价值,而差异化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高中体育差异化教学策略与实践》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更让我重新思考 体育教育的本质”—— 不是培养专业的运动员,而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养成运动习惯、提升健康素养、收获运动快乐,成为终身受益的 体育人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