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于精思妙想中探寻教育本真——读《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林敏
【发布日期:2025年06月26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于精思妙想中探寻教育本真——读《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林敏

 

近期,我认真研读了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资深数学教育专家章建跃博士的《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一书。这本书并非宏篇巨著,而是章先生多年数学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点滴结晶,以“随想”的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了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掩卷沉思,我深感这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书籍,更是一位智者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洞察与深情呼唤。它如同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为我拨开了教学实践中的诸多迷雾,带来了深刻的启示与反思。

一、 回归本源:对“数学育人”价值的再认识

本书给我最强烈的冲击,是章建跃先生对数学教育根本目的的反复强调与深刻阐述。他旗帜鲜明地指出,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育人”,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这一理念贯穿全书始终,彻底扭转了我以往一些片面乃至错误的认识。

1. 从“工具性”到“思维性”的转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陷入“重技能、轻思想”的误区,将数学简化为一套公式、定理和解题技巧的集合,教学的重点往往落在了“怎么算”和“怎么证”上。然而,章先生指出,数学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其思维方式:严谨的逻辑推理、高度的抽象概括、精准的符号表达以及无限的想象与创造。他通过大量案例说明,数学教学的核心应是“数学思维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在讲解一个定理时,与其急于给出证明过程,不如引导学生重温数学家的发现之路,体验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历程。这种“过程性”教学,培养的不仅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更是一种理性、批判、创新的科学精神,这才是数学“育人”的关键所在。

2. “三个理解”是落实育人目标的前提。 章先生提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点:实现高效的数学教学,教师必须做到“三个理解”——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这“三个理解”如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理解数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深入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内涵、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这是教学的根基,根基不牢,地动山摇。

理解学生:要求我们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经历“感知—表象—概括”的过程。章先生特别强调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指出许多学生学不好数学的根源在于“概念不清”。我们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他们的思维障碍点,设计符合其认知水平的教学路径。

理解教学:则是将前两者有机结合的艺术。如何搭建合适的“脚手架”,如何设计“好的问题”来驱动思维,如何在“启发式”与“讲授式”之间取得平衡,这都是“理解教学”的体现。

“三个理解”为我提供了清晰的自我检视标准。反观自身教学,有时对某些概念的背景和联系挖掘不深,有时又高估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未能有效搭建认知桥梁。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在这三个方面持续修炼,才能真正触及数学教育的核心,实现从“教知识”到“教思考”再到“教人”的升华。

二、 聚焦课堂:对“核心素养”落地的实践指引

当前,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方向。然而,如何将这一宏大的理念转化为日常课堂中可操作的教学行为,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困惑。本书的宝贵之处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而具体的实践指引。

1. 强调“一般观念”的统领作用。 章先生提出,数学教学应注重“一般观念”的引导。所谓“一般观念”,是指具有普适性的数学思想方法,如函数思想、方程思想、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化归与转化等。他主张,教学不应是零散知识点的堆砌,而应是用这些“一般观念”将知识串联成线的过程。例如,在代数教学中,始终贯穿“函数是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依赖关系的数学模型”这一核心观念,就能帮助学生构建起代数知识的整体框架,而非孤立地记忆一个个函数公式。这种教学,培养的是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居高临下看问题的视野,是核心素养中“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的具体体现。

2. 倡导“单元—课时”教学设计。 针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碎片化”问题,章先生大力提倡“单元教学设计”。他认为,教师应从一章、一个主题的整体高度出发,规划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进程,然后再细化到每一课时。这样做,能够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思维训练的连贯性。例如,在“三角函数”单元,可以先从周期性现象这一整体背景引入,建立核心概念,再展开各具体函数的性质研究,最后应用于实际问题。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所学的是一个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活”的数学,有效促进了知识的结构化和素养的内化。

3. 重视“数学运算”素养的深刻内涵。 书中对“运算能力”的论述令我耳目一新。章先生指出,运算不仅仅是“快”和“准”,更是一种推理。每一步运算的背后都对应着相应的算理、法则和公式,本质上是逻辑推理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能靠简单的机械重复,而应引导他们理解运算的算理,选择合理的算法,并理解运算结果的意义。这让我反思,以往在要求学生“多练习”时,是否忽视了对其“运算思维”的深度培养。提升运算素养,关键在于“明理”,这为我的教学改进指明了方向。

三、 启迪反思:对“教师成长”路径的深刻昭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阅读此书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与职业规划的过程。章建跃先生以其自身的学术历程和观察思考,为我们描绘了一名优秀数学教师的成长路径。

1. 做“研究型”教师。 书中处处洋溢着对数学与教学的研究热情。章先生本人就是“研究型”教师的典范。他鼓励教师不要满足于做一个“教书匠”,而应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要研究教材的编写意图,研究考题背后的能力立意,更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通过持续的研究,才能不断深化“三个理解”,摆脱经验主义的束缚,实现专业的自主成长。

2. 保持“终身学习”的态度。 数学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领域,新的理论、新的技术、新的学情不断涌现。章先生在书中广泛涉猎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并紧密结合中国实际进行阐释。这警示我们,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教育理念,才能跟上时代步伐,胜任“育人”的重任。

3. 坚守教育的“初心”。 在全书的字里行间,我能深切感受到章建跃先生对数学教育事业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怀。这种情感深深地感染了我。它提醒我,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在面对各种压力和挑战时,我们最不能忘记的,就是选择这份职业的初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份初心,是我们克服职业倦怠、激发内生动力、追求卓越教学的不竭源泉。

四、 结语与展望

总而言之,《章建跃数学教育随想录》是一部高屋建瓴又接地气的佳作。它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真诚的分享与深刻的洞见。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数学教育的价值,明晰了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的路径,也坚定了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断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决心。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把从书中汲取的智慧转化为实际行动:

第一,深化备课环节,以“三个理解”为标准,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以“一般观念”为引领的单元教学。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强化概念教学,提升问题设计的质量,努力打造启发思维、激发兴趣的高效课堂。

第三,加强自我修炼,坚持阅读与反思,争做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育人水平。

我将以章建跃先生为榜样,怀揣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在数学教学的道路上,继续探索,砥砺前行,为培养具备扎实学识和理性精神的未来公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