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知识型教师的觉醒与智慧型教师的成长 ——读余文森《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心得 英语组 张展 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幸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该书给困惑中的我带来了巨大的启示,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从知识型教师向智慧型教师转型的路径。书中对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的深刻剖析,引发了我对自身教学实践的诸多思考,让我在反思中明晰方向,在顿悟中寻求成长。 一、知识型教师的“困局”:在传授中迷失价值 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明确界定了知识型教师的角色——“凭知识教书的教师”,其核心任务是传授知识。然而,这种传授若陷入误区,便会成为教育的“困局”。 从知识的接受角度看,知识型教师往往混淆了“无效知识”与“有效知识”的边界。无效知识是旧信息的重复,如鲁迅所言,是“谋财害命”般浪费学生时间;而有效知识中的“学生能够看懂的课本知识”,教师若仍逐字逐句讲授,实则“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我也曾陷入这样的误区,为了所谓的“知识全面性”,把教材上的内容事无巨细地讲解,却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需求,导致课堂成了我的“独角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逐渐消磨。 从教师自身知识传授的性质看,“假知”与“真知”的困境同样值得警惕。传授“假知”的教师,对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时照本宣科,沦为“课本和教案的奴隶”,这直接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却不求甚解。而传授“真知”的教师,虽对知识烂熟于心,却“匠气有余,灵气不足”,30年教龄可能只是30次重复,教学能力因缺乏创新而退化。这让我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也存在“假知”传授的情况?比如对某些知识点的原理理解不深,只能生硬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又是否陷入了“真知”的僵化,用一成不变的方法讲授知识,让课堂失去了活力? 知识型教师还存在“唯书唯教参”的弊病,缺乏主见与创新,课堂墨守成规。这使得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被压抑,棱角被磨平,正如日本教育家东洋所指出的,低水平的教师会让有才华的学生变得愚笨。江苏省海安县的教师调研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部分教师学科专业素养不足,在知识传授中力不从心。陶行知先生批判的“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正是知识型教师以“书”为中心,将学生边缘化的真实写照。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育的育人目标被扭曲,教学也沦为了机械的体力劳动。 二、智慧型教师的“破局”:以智慧启迪智慧 余文森教授强调,“唯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这是知识型教师与智慧型教师的根本区别。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关键在于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 智慧的内涵丰富而深刻,《辞海》将其定义为对事物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具体而言,智慧包含认识事物的“聪明”、辨析事物的“思辨”、判断处理事物的“决策”以及发明创造事物的“创新”这几个维度。对教师而言,智慧首先体现为“睿智”,即具有远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智慧型教师还应具备“灵动”的教学艺术。苏霍姆林斯基笔下缺乏语言修养的教师,将生动的学科讲得索然无味,这警示我们,教师的语言素养和表达能力至关重要。“语言就是力量”,智慧型教师应努力成为语言艺术家,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清晰的逻辑引导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我也曾因语言表达的平淡而让学生失去专注,今后要在语言的锤炼上下功夫,让每一堂课都充满吸引力。 三、自我成长的“路径”:在反思与实践中蜕变 明确了知识型教师的困局与智慧型教师的特质,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成长路径。 首先,要深入钻研教材,超越“假知”,追求“真知”,更要追求“智慧之知”。对每一个知识点,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还要思考其在学生知识体系和能力发展中的作用。在备课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这个知识点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学习它的难点在哪里?如何通过这个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要跳出教材的局限,关注学科前沿和生活实际,为学生补充有价值的“有效知识”,让知识变得鲜活、有意义。 其次,要培养“教育远见”,将学生的终身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不仅要考虑知识目标的达成,更要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比如在数学教学中,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经典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自信。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需求的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再者,要勇于创新,打破“墨守成规”的桎梏。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让课堂充满活力和生成性。比如在课堂讨论环节,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引导他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深化理解。 最后,要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余文森教授的著作之所以有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他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我也要养成反思的习惯,每节课后都问问自己:这节课的目标达成了吗?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有哪些环节可以改进?通过持续的反思,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智慧。 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是每一位教师的追求;从知识型教师走向智慧型教师,是我们成长的必然路径。余文森教授的《从有效教学走向卓越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在教育的道路上不再迷茫。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我将以智慧为引领,以学生为中心,在反思中进步,在实践中成长,努力成为一名能启迪学生智慧的卓越教师,让教育真正绽放出育人的光芒。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