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以理论为基,筑教学之魂:读《化学教学论》有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理论为基,筑教学之魂:读《化学教学论》有感

                                                                                                                                            化学组    郑丽娥

    初次翻开刘知新教授主编的《化学教学论》时,我以为这只是一本罗列教学理论的“教科书”,但随着阅读深入,才发现它更像一位深耕化学教育领域的“引路人”。书中没有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将化学教学的规律、方法与实践案例深度融合,从教学设计的逻辑到课堂互动的技巧,从核心素养的落地到教学评价的革新,每一页都在解答高中化学教师最实际的教学困惑。作为一名执教五年的高中化学教师,这本书不仅帮我梳理了零散的教学经验,更让我明白:优秀的化学教学,不是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而是以科学理论为支撑,让每一节课都有逻辑、有温度、有深度。

 

    书中关于“教学设计系统性”的论述,彻底改变了我以往“碎片化备课”的习惯。此前,我备课多聚焦“本节课知识点如何讲”,常忽略知识点与前后内容的关联,导致学生学完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讲解“电化学”时,我只重点讲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构成与原理,却没衔接之前学过的“氧化还原反应”,学生虽能记住电极反应式,却不理解“电子转移”是电化学的核心逻辑,后续学习金属腐蚀与防护时便频频卡壳。而《化学教学论》中强调“教学设计需遵循‘知识结构化、逻辑系统化’原则,要将单节课知识点嵌入单元知识体系,甚至高中化学整体框架”。受此启发,我重新设计“电化学”单元教学:课前先通过“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的复习,搭建知识桥梁;课中对比原电池与电解池的“电子流向差异”,帮学生建立逻辑关联;课后布置“从电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的电池与电解应用”的任务,让知识落地生活。调整后,学生不仅能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还能主动分析“为什么不同电池的电极材料选择不同”,知识的迁移能力明显提升。我这才意识到,好的教学设计不是“孤立的知识点讲解”,而是“织一张连贯的知识网”,让学生在体系中理解知识,而非死记硬背。

 

   书中对“核心素养导向教学”的解读,也让我跳出了“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误区。过去,我总觉得“把知识点讲透、让学生考高分”就是好教学,却忽略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中“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能力的培养。比如讲解“物质的量”时,我反复强调公式推导与计算技巧,学生虽能熟练解题,却对“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它如何连接宏观质量与微观粒子数”毫无概念,导致遇到陌生情境的计算问题时便无从下手。而书中指出:“化学教学需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要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学科思维方法。”于是,我重新设计“物质的量”一课:以“如何称量一个水分子的质量”为问题导入,让学生意识到“直接称量微观粒子不现实”,进而理解“引入物质的量作为桥梁的必要性”;再通过“宏观乒乓球堆与微观分子堆的类比”,帮学生建立“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粒子数”的逻辑模型。课后有学生反馈:“原来物质的量不是一个抽象的公式,而是帮我们‘看见’微观世界的工具。”这句话让我明白,核心素养的培养不是“额外的任务”,而是融入知识教学的过程——当学生学会用化学思维分析问题时,知识便有了“生命力”。

 

    此外,书中关于“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内容,也为我解决了“如何全面评价学生”的难题。此前,我对学生的评价多依赖考试分数,忽略了实验操作、课堂参与、探究能力等维度,导致一些“动手能力强但考试发挥不稳定”的学生得不到认可。《化学教学论》中提出“教学评价需兼顾‘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据此,我建立了“化学学习成长档案”:将学生的实验报告、课堂探究方案、小组讨论发言记录等纳入评价,再结合单元测试成绩,形成全面的评价结果。有一名学生平时考试成绩中等,但在“设计二氧化碳制备与性质验证实验”中,不仅创新了实验装置(用分液漏斗控制反应速率),还主动探究“不同浓度盐酸对反应的影响”,我在成长档案中重点记录了他的探究过程与创新点,并在课堂上公开表扬。此后,这名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明显提高,考试成绩也稳步上升。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多元化的评价不仅能更全面地看待学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化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读完《化学教学论》,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记住了多少理论,而是学会了用“专业的视角”审视自己的教学。它像一面镜子,照出我以往教学中的不足;更像一把尺子,帮我衡量每一节课的“教学价值”。作为高中化学教师,我们既要带领学生探索原子分子的微观世界,也要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搭建起“知识与素养”的桥梁。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书中的智慧,将理论融入实践,让每一节化学课都既有知识的厚度,又有素养的温度,真正实现“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解”的教学目标。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