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塑造者”到“服务者” ——读《教育无非服务》的心灵重塑之旅 莆田一中 林海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千百年来,我们习惯于将教师置于一个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地位,学生则是等待被填充的容器、等待被塑造的胚泥。在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下,“教育”更像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和“规范”。然而,当我捧读《教育无非服务》这本书,其书名本身就如一记惊雷,在我心中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与回响。“服务”二字,看似平常,甚至在某些语境下被矮化,但当它与神圣的“教育”相连时,却迸发出一种颠覆性的、却直抵本质的力量。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理论著作,更是一场引领我重新审视教育本质、进行自我身份认同的心灵重塑之旅。 一、 观念的颠覆:“服务”并非矮化,而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初闻“教育无非服务”,或许会有人产生误解:将教师比作“服务员”,那教育的尊严何在?教师的权威何存?这恰恰是本书首先需要厘清的关键点。书中深刻指出,这里所说的“服务”,绝非商业活动中那种迎合与讨好,更不是地位的卑微。相反,它源于一种最深刻的人文关怀和教育良知,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高阶回归。 1. 服务对象的重塑:从“抽象的学生”到“具体的人”。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我们常常面对的是一个“班级”,一个“集体”,或者是一份份“成绩单”。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模糊的、抽象的。而《教育无非服务》则旗帜鲜明地提出,教育的首要服务对象,是每一个鲜活、独特、具象的生命个体。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放下“一刀切”的惯性,真正去看见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困惑、天赋与短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成长中的点滴挣扎与飞跃,都应进入我们服务的视野。这种视角的转变,要求我们从知识的单向灌输者,转变为学生成长的观察者、理解者和支持者。
2. 服务内涵的深化: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创人以渔场”。传统的“授业”是服务,但这是基础层面的服务。更高层次的服务,是“授人以渔”,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本书所倡导的服务理念,则更进一步,它要求我们 “创人以渔场”——即营造一个安全、民主、开放、富有支持性的学习生态。在这个生态里,学生敢于试错,乐于探索,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并能从同伴和老师那里获得积极的反馈。教师的服务,体现在课程设计、课堂氛围营造、评价机制改革等方方面面,其核心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全面发展提供最肥沃的土壤。这不再是简单的技能传授,而是生命成长环境的精心构筑。 二、 实践的路径:从“心法”到“做法”的转变 理念的颠覆若不能落地,终将是空中楼阁。《教育无非服务》一书并未止步于理论阐述,它提供了大量从“心法”到“做法”的可操作性路径,引导我将服务的意识融入日常教育的毛细血管中。 1. 倾听:服务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我们总在说“教书育人”,但很多时候,我们只顾着“说”,却忘记了“听”。书中强调,真正的服务始于真诚的、不带预设的判断的倾听。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的习惯:在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再急于打断或纠正,而是耐心听他把话说完;在学生遇到矛盾时,不再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让双方陈述原委;在课后,我会花更多时间与学生们闲聊,听他们谈论流行的游戏、关注的偶像、家庭的烦恼。通过这些倾听,我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他们内心世界的窗。我了解了那个总是迟交作业的学生,是因为要照顾年幼的弟弟;明白了那个课堂上心不在焉的孩子,正陷于父母争吵的焦虑中。倾听,让我对他们的行为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斥责,我的“服务”也因此变得更加有的放矢,充满温度。 2. 赋能:从“指挥者”到“助产士”的角色转换。服务的核心是赋能,即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我尝试减少“满堂灌”,更多地设计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活动。我的角色从舞台中央的“主演”,转变为幕后的“导演”和台下的“观众”。当小组讨论陷入僵局时,我以提问的方式引导他们思考方向;当学生展示成果时,我专注于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并给予具体肯定。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最大的成就感,不应来自于自我才华的展示,而应来自于见证学生从“我不能”到“我能”的蜕变瞬间。这种“助产士”般的服务,所带来的喜悦是任何个人荣誉都无法比拟的。 3. 评价:从“筛子”到“泵”的功能进化。传统的评价体系像一把“筛子”,目的在于甄别优劣、划分等级。这种评价方式充满了竞争性与破坏性,与服务理念背道而驰。本书倡导的评价观,是让评价成为一个“泵”,其功能在于激励、诊断和促进发展。我开始改革我的评价方式:在批改作业时,不再仅仅打一个冰冷的分数,而是写下有针对性的、鼓励性的评语;在考试后,引导學生进行个人复盘,分析失分原因,制定改进计划;更加注重过程性评价,将课堂参与、团队合作、进步幅度等都纳入评价范畴。这种服务于学生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极大地缓解了他们的焦虑,让他们更专注于学习本身,而非那个令人紧张的结果。 三、 反思与平衡:服务的边界与教师的自我关怀 在践行“教育即服务”理念的过程中,我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困惑与挑战。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服务的边界在哪里? 教师是否要无条件满足学生的所有需求?是否会因为过度强调服务而丧失必要的引导和权威? 本书也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辩证思考。教育服务,并非无原则的溺爱和放纵。它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判断力和教育智慧。真正的服务,有时恰恰体现在坚定的“不服务”上。例如,对于学生不合理的要求,我们需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对于原则性的错误,我们必须进行严肃的批评和教育。这种“不服务”,是为了服务于学生更长远的人格发展和规则意识的建立。教师的权威,不应来自职位的压制,而应来自专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以及对学生不掺杂质的爱。这种权威,与服务精神并不矛盾,反而是有效服务的重要保障。
此外,本书也提醒我们,在倾情服务学生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自我服务与关怀。一个耗尽自身、疲惫不堪的教师,无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因此,保持自身的学习热情,维护身心健康,拥有丰富的个人生活,同样是“教育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教师自身成为一个充盈的、不断成长的个体,才能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高质量的服务。 读完《教育无非服务》,合上书页,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明与坚定。它让我领悟到,教育绝非冰冷的分数工厂,也不是教师个人才华的独角戏。它是一场深刻的、双向的生命对话,是一场以心灵唤醒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温情修行。 将“服务”二字镌刻于教育的旗帜之上,不是降低了教育的格调,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一个更人性化、更富有生命力的境界。它要求我们放下身段,保持谦卑,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成长中的生命。这条路或许更加艰辛,它要求我们持续反思、不断学习、精进技艺。但当我想到,我的工作不再是“塑造”一个个标准件,而是“服务”于一个个独特生命的灿烂绽放时,我的内心便充满了力量与期待。 教育无非服务——这简短的五个字,将成为我未来教育生涯中永恒的座右铭,指引我从一个知识的“灌输者”,努力成长为一名学生成长的“服务者”和“同行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