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成为照亮学生的光 —— 读《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有感 莆田一中 黄绮炜 拿到《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这本书时,我正因为一次 “失败的沟通” 陷入自责:高三学生小浩因模拟考失利上课走神,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 “你再这样不专心,高考就彻底没戏了”,本想唤醒他,却让他红着眼眶趴在桌上,之后一周都躲着我。任教高中语文十年,我总觉得 “严师出高徒”,习惯用 “批评式”“说教式” 的语言督促学生,却从未想过:那些看似 “为学生好” 的话,可能正在伤害他们的自尊;那些急于 “纠正错误” 的表达,可能正在关闭师生沟通的大门。直到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明白:教师的语言,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工具,更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力量;好的沟通,不是 “说服”,而是 “理解”;不是 “指责”,而是 “引导”。这本书没有晦涩的理论,全是贴近教学实际的沟通案例与方法,像一面镜子,照出我过去的沟通误区,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与高中生真诚对话的大门。 一、沟通的前提:拒绝 “标签化”,看见 “具体的人” 书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老师面对上课打闹的学生,没有说 “你怎么总是这么调皮,一点都不省心”,而是说 “刚才你和同学在课堂上追逐,影响了大家听课,也容易让自己受伤,我们一起想想下次该怎么做”。作者在案例后写道:“教师的语言最忌‘标签化’——‘你总是’‘你从来’这类词语,会把学生的一次错误,定义为他的人格缺陷;而具体的描述,能让学生明白‘错在哪里’,而非觉得‘自己不好’。” 这段话像一记警钟,让我想起自己过去的沟通习惯。 我曾有个学生小琪,作文总写得敷衍,字迹潦草。每次批改作业,我都会写下 “你的作文太不用心了,字迹也潦草,态度有问题”。可无论我怎么说,她的作文都没有改进,反而越来越应付。读完这本书后,我试着改变表述:“这次作文的主题‘青春的选择’很有想法,开头的场景描写也很生动,但中间的事例有点单薄,如果能补充一个你自己的经历,会更有说服力;另外,有几处字迹有点模糊,稍微写工整一点,老师就能更快读懂你的想法啦。” 没想到,下次交作业时,小琪的作文不仅补充了事例,字迹也工整了许多,她还在文末附了一行小字:“老师,谢谢您看到我的想法,我以后会更认真写。” 那一刻我才意识到,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 “自我认同” 的关键期,他们对 “否定人格” 的语言格外敏感。过去我总习惯用 “不用心”“态度差” 这类标签评价学生,却忽略了 “标签” 会像枷锁一样,让学生陷入 “我就是不好” 的自我否定,反而失去改进的动力。而具体、客观的语言,能剥离 “错误行为” 与 “学生本身”,让他们在不被否定的前提下,愿意正视问题、主动改进。就像书中说的:“好的沟通,先看见‘人’,再谈‘事’;先尊重‘人’,再纠‘错’。” 二、情绪的化解:用 “接纳” 代替 “对抗”,用 “引导” 代替 “说教” 高中学生面临学业压力、青春期困惑,情绪波动很大,而教师的语言,往往是化解学生情绪的 “关键变量”。过去我遇到学生闹情绪,总习惯用 “你别生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这类话 “讲道理”,却发现越说,学生的情绪越激动。书中的一个案例,彻底改变了我应对学生情绪的方式。 书中记录:一位学生因和好友吵架,在课堂上忍不住哭了。老师没有让她 “别哭了,认真听课”,而是走到她身边,轻声说 “我知道你现在心里很难受,想哭就先哭一会儿,等你情绪平复了,要是想聊聊,随时来找我”。课后,学生主动找老师倾诉,老师没有评价 “谁对谁错”,只是认真倾听,偶尔问 “你当时是什么感觉”“你希望事情怎么发展”。最后,学生自己理清了思路,主动和好友和解。 这个案例让我想起去年的一件事:高二学生小宇因父母反对他参加文学社,在办公室里和我抱怨 “他们根本不理解我,只在乎我的成绩”,说着说着就红了眼。放在以前,我可能会说 “父母也是为你好,高考最重要,文学社可以先放一放”,但那次我试着用书中的方法回应:“听起来你现在很委屈,既想坚持自己的爱好,又不想让父母失望,这种矛盾的感觉一定很难受吧?” 没想到,这句话刚说完,小宇的情绪就平复了不少,他接着说:“老师,您懂我!我不是不想学习,只是文学社能让我放松,也能锻炼我的写作能力。” 之后,我没有替他 “出主意”,而是和他一起讨论 “如何和父母沟通自己的想法”,比如 “可以和父母说说文学社让你学到了什么”“承诺会平衡好社团和学习的时间”。后来,小宇告诉我,他和父母好好谈了一次,父母同意他继续参加文学社,前提是保持成绩稳定。 这件事让我明白,面对学生的情绪,“对抗” 和 “说教” 只会让他们关闭心门,而 “接纳” 和 “倾听” 才能让他们愿意倾诉。高中学生渴望被理解,比 “正确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 “被看见情绪”—— 当他们觉得 “老师懂我” 时,才会愿意接受引导;当他们的情绪被接纳时,才会有理性思考的空间。就像书中说的:“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温暖情绪,再解决问题;先走进学生的心里,再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方向。” 三、反馈的艺术:让语言成为 “成长的阶梯”,而非 “评判的标尺” 在教学中,我们每天都在给学生反馈 —— 作业批改、课堂评价、考试分析……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反馈语言,却没有起到 “促进成长” 的作用。书中提到:“好的反馈,是‘赋能’,不是‘评判’;是‘具体’,不是‘模糊’;是‘指向未来’,不是‘纠结过去’。” 这一点,在我批改高三学生作文时,感受尤为深刻。 过去我批改作文,常用 “写得不错”“还要加油”“思路不清晰” 这类模糊的评价。学生拿到作文本,只知道 “好或不好”,却不知道 “好在哪里”“该怎么改进”。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尝试 “具体 + 鼓励 + 建议” 的反馈方式。比如,对作文有进步的学生,我会写:“这次作文的论点比上次更明确,尤其是用‘苏轼被贬仍乐观’的例子来支撑‘挫折造就成长’的观点,很贴切;如果能在例子后再补充一句‘苏轼的乐观,不仅是心态,更是对生活的热爱’,论证会更深入,下次可以试试哦!” 对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会写:“你这次作文的开头很有新意,用‘清晨的阳光’比喻‘青春的希望’,很生动;中间的事例如果能再聚焦一点,只围绕‘青春的坚持’写一个具体故事,会比现在写两个简略的事例更有感染力,我们下次可以一起梳理思路。” 改变反馈方式后,学生的变化很明显:过去拿到作文本只看分数的学生,开始认真读评语;有些学生还会在评语旁写下 “谢谢老师,我下次会改”“老师,这个建议我试过了,感觉好多了”。有个学生在高考前的作文本上写道:“老师,您的评语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写不好作文’,只是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现在我越来越有信心了。” 我忽然意识到,教师的反馈语言,就像学生成长的 “阶梯”—— 模糊的评判会让他们迷失方向,而具体的、有温度的反馈,能让他们清楚地知道 “下一步该怎么走”,从而一步步走向更好。尤其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压力,他们更需要的不是 “你行不行” 的评判,而是 “你可以怎么更好” 的指引。书中的这句话,成了我现在反馈学生的准则:“反馈不是为了给学生‘打分’,而是为了帮他们‘找路’;不是为了总结过去,而是为了照亮未来。” 四、结语:用语言点亮教育的温度 合上书页,《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带给我的,不仅是沟通技巧的提升,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过去我总觉得 “教学的核心是知识传递”,却忽略了 “沟通是教育的灵魂”—— 没有好的沟通,再精彩的知识也难以走进学生的心里;没有真诚的对话,再严格的要求也难以被学生接受。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中最关键的成长时期,他们既需要知识的滋养,更需要心灵的关怀。而教师的语言,就是传递关怀的最好载体:一句理解的话,能化解他们的委屈;一句具体的鼓励,能点燃他们的信心;一句温暖的引导,能帮他们走出迷茫。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教师,不仅要会 “教书”,更要会 “说话”—— 会用语言尊重学生,会用语言理解学生,会用语言引导学生,让语言成为照亮学生成长之路的光。 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这本书的智慧,用心打磨自己的语言:少一点评判,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说教,多一点倾听;少一点模糊,多一点具体。因为我相信,当教师的语言充满温度与智慧时,师生之间的距离会更近,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学生的成长会更从容。毕竟,教育的本质是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教师的语言,就是摇动、推动、唤醒的最好力量。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