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地理之眼观世界,以育人之心塑素养
——读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有感
莆田一中地理组 叶芳菲
地理是什么?在传统认知中,它或许是课本上的山川河流、气候类型,是考试卷上的经纬度计算、区域特征分析。但当我翻开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新版教参”),跟随编写者的思路重新审视这门学科时,对“地理”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新版教参以2022年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为核心,不仅系统解读了课程理念、目标与内容,更通过教学建议、案例分析和资源拓展,为一线地理教师搭建了“从课标到课堂”的桥梁。它让我深刻意识到,当代地理教育早已超越“知识传授”的层面,正朝着“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的方向迈进,而教师的角色,也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地理素养成长的引导者”。
一、核心素养:地理教育的“灵魂重构”
新版教参最鲜明的特点,是将“地理核心素养”贯穿始终,实现了地理教育目标的“灵魂重构”。与以往侧重知识与技能的课程目标不同,2022年版课标明确提出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维度,而新版教参则对这四个维度的内涵、培养路径及评价方式进行了细致解读,让抽象的“素养”变得可理解、可操作。
“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在新版教参中被赋予了时代意义。教参指出,人地协调观并非简单的“保护环境”,而是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例如,在“气候与人类活动”的教学建议中,教参没有停留在“气候类型对农业的影响”等传统知识点,而是建议教师结合当代热点,如“全球气候变暖与极端天气事件”“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转型”等,引导学生分析人类活动如何影响气候,气候变化又如何反作用于人类社会,进而思考个人和社会应如何采取行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教学设计,让学生从“了解气候知识”上升到“树立人地协调意识”,真正体现了素养导向的教育目标。
“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则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思维特色。新版教参强调,地理学科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是什么”,更在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在“区域认知”的解读中,教参以“认识某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为例,指出教师不应仅让学生记忆该区域的地形、气候、人口等孤立知识点,而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地形影响气候,气候影响农业),以及该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和联系(如不同区域的产业互补)。这种“从区域看整体,从整体看区域”的思维方式,正是“综合思维”的体现。教参中提供的“长江经济带发展”教学案例,便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长江经济带的自然条件、资源分布、产业布局及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形成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能力。
“地理实践力”的提出,则打破了地理课堂的局限。新版教参指出,地理实践力是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形成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观察、测量、调查、实验等技能。教参不仅列举了“校园地理观察”“社区环境调查”“地理模型制作”等实践活动形式,还详细给出了活动设计步骤、安全注意事项及评价标准。例如,在“校园地形测绘”活动中,教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使用指南针、卷尺等工具测量校园地形坡度,绘制校园地形简图,分析地形对校园建筑布局的影响。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从“纸上谈兵”走向“亲身实践”,不仅巩固了地理知识,更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内容革新:从“知识罗列”到“生活联结”
翻开新版教参的内容解读部分,最直观的感受是地理课程内容与生活的联系愈发紧密,实现了从“知识罗列”到“生活联结”的转变。教参强调,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的实用性和时代性。
在自然地理部分,教参不再仅聚焦于抽象的地理原理,而是将原理与生活现象相结合。例如,在“天气与气候”的教学建议中,教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日常天气预报,分析天气符号的含义,结合本地天气变化讨论影响天气的因素;在“水循环”的教学中,教参建议教师结合生活中的“节水”话题,让学生分析家庭用水的来源和去向,思考如何通过改变生活习惯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这种“从生活现象入手,回归地理原理,再应用于生活”的教学思路,让抽象的自然地理知识变得生动易懂,也让学生意识到地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在人文地理部分,教参则更加关注社会热点与时代发展。教参中新增的“人口迁移与城市发展”“文化多样性与区域发展”“信息技术与地理环境”等内容,均紧密结合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例如,在“人口迁移”的教学中,教参建议教师结合“农民工进城务工”“大学生异地就业”等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在“文化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参以“不同地域的传统节日”为例,建议教师通过让学生收集、展示不同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树立文化自信和包容意识。这些内容的设置,让地理课程不再是“尘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
此外,新版教参还强调课程内容的“跨学科融合”。教参指出,地理学科与语文、数学、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存在诸多联系,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联系,设计跨学科教学活动。例如,在“描述某区域的自然景观”教学中,教参建议教师结合语文中的写景散文,让学生用文学语言描述地理景观;在“分析某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教学中,教参建议教师结合数学中的统计知识,让学生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分析人口增长趋势。这种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打破了学科壁垒,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教学转型: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主体”
新版教参的教学建议部分,深刻体现了当代教育理念的转变——从“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转向“学生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教参强调,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构建地理知识,培养地理素养。
情境教学是新版教参推荐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教参指出,教师应创设真实、生动的地理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教学中,教参建议教师创设“某企业货物运输方案设计”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企业物流经理,根据货物的性质、数量、运输距离及成本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这种情境教学,让学生从“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还培养了分析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探究式学习则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途径。新版教参以“探究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为例,详细给出了探究式学习的设计步骤: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某区域存在哪些生态环境问题?”);其次,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调查等方式收集信息;再次,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最后,让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参强调,在探究过程中,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答案,而应通过提问、点拨等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当学生分析某区域水土流失的原因时,教师可以提问:“该区域的地形、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对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人类的农业活动、工业活动是否加剧了水土流失?”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个维度综合分析问题,逐步形成综合思维能力。
此外,新版教参还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了革新。教参指出,地理教学评价应“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而不仅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参推荐了“档案袋评价”“活动表现评价”“同伴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例如,在“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中,教参建议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结合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展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素养发展水平,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成长的工具。
四、教师成长:从“知识传授者”到“素养引导者”
读完新版教参,我深刻认识到,地理课程的改革不仅对学生提出了新要求,也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新版教参中多次强调,教师要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素养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需要更新知识结构。新版教参指出,当代地理科学发展迅速,新的地理理论、地理技术(如遥感、GIS)不断涌现,同时社会热点问题(如气候变化、乡村振兴)也与地理学科密切相关。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关注地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社会热点,将新知识、新内容融入课堂教学,让地理课堂保持活力。例如,教师可以学习GIS技术的基本操作,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GIS软件分析区域地理数据,提升教学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其次,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新版教参强调,教师应摒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素养导向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对于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布置一些探究性较强的任务(如“分析本地产业转型的路径”);对于地理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从生活中的简单地理现象入手(如“分析本地天气变化的原因”),逐步激发其学习兴趣。
最后,教师需要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新版教参中的大量教学案例为教师提供了借鉴,但教师不能简单照搬,而应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学生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农村学校的教师可以利用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活动,设计“农田生态观察”“乡村聚落调查”等实践活动;城市学校的教师则可以利用城市的交通、商业、文化等资源,设计“城市功能区调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探究”等活动。只有将教参中的理念和方法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地理教育的目标。
2022年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教师教学用书)》不仅是一本教学指导用书,更是一面映照当代地理教育改革方向的镜子。它让我看到,地理教育不再是枯燥的知识记忆,而是一门能够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思考世界、改造世界能力的学科;它也让我明白,作为地理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传授地理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引导他们以地理之眼观察生活,以地理思维分析问题,以地理行动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以新版教参为指导,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地理素养引导者,让地理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