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有感 莆田一中 雷彬彬
研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如同在迷雾中望见了灯塔,为我的音乐教学之路指明了清晰的方向。这本书不仅是对《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的细致阐发,更是一部蕴含了先进教育理念、充满人文关怀的音乐教育哲学导引。它让我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高中音乐教育,其核心使命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而是要通过音乐这座桥梁,引导学生完成一次从“认知”到“审美”,从“技能”到“素养”的跨跃。在此,我结合自己使用人数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与反思。 一、核心素养体系,重塑音乐课堂的价值航向 《解读》最核心的贡献,在于它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三大素养如同三根坚实的支柱,共同支撑起高中音乐教育的大厦。它彻底扭转了以往将音乐课视为“唱歌课”或“乐曲知识介绍课”的狭隘观念,将教学目标从零散的、碎片化的知识点,提升到了培养学生终身受用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高度。 在联系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时,我欣喜地发现,教材的编排与课标精神高度契合。例如,教材不再按传统的“中西二分”或“历史脉络”进行简单罗列,而是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组织内容,如“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异蕴风情——世界民族音乐”等。这种编排方式,恰恰是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绝佳的平台。 (一)审美感知:人音版教材精选了古今中外大量经典作品,从《中花六板》的古朴典雅,到贝多芬《第九交响曲》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追求;从非洲鼓乐的原始节奏,到爵士音乐的现代音响。这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介绍作者、分析曲式”的层面,而应设计丰富的聆听活动,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要素(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体验音乐的情绪与意境,比较不同作品的风格差异,从而逐步提升其敏锐的听觉分辨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例如,在对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作品教学时,在课程导入环节我会借助德彪西的《月光》,我会引导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感受其模糊的调性、丰富的和声色彩如何营造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月光印象,并与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中充满戏剧性的情感宣泄进行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对“印象派”与“古典主义”不同审美追求有一个初步感知。 (二)艺术表现:核心素养中的“艺术表现”并非要求每个学生都成为演奏家或歌唱家,而是强调参与和体验。人音版教材中设计的“实践与创造”环节,正是对此理念的呼应。在教学中,我会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节奏模仿、旋律模唱、为乐曲主题填词、或用身边的物品创作打击乐伴奏等。这些活动看似简单,却能让学生从被动的听赏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亲身实践中体会音乐创作的艰辛与乐趣,理解音乐表现手段的奥秘。例如,在学习了爵士乐单元后,我会让学生尝试用“斯科特·乔普林”的拉格泰姆节奏为一段简单的旋律进行变奏,尽管成果稚嫩,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爵士乐即兴与摇摆的魅力。 (三)文化理解:这是将音乐教育推向纵深的关键。《解读》强调,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其文化语境而被真正理解。人音版教材在每个单元都注重揭示音乐与社会、历史、民族、地域的深层联系。比如,在学习“京剧大师梅兰芳”一课时,教学的重点不应仅是欣赏唱腔,更要引导学生探讨京剧的程式化表演、脸谱、服饰背后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伦理道德和社会历史背景。通过将音乐置于广阔的文化图景中,学生才能真正明白为何《流水》能成为探知音的文化符号,为何陕北信天游会如此高亢苍凉。这样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音乐知识,更是跨文化理解的视野和人文精神的滋养。 二、 深度教学为桨,实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 《解读》反复强调,要改变以往“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的教学,倡导“深度学习”。这意味着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让学生知道“有什么”,而是要引导他们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这对于我们使用人音版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教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用教材教”的设计者。 人音版教材内容丰赡,堪称一座宝库,但课时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教师需要具备精准的选材和深度挖掘的能力。我的做法是,以教材单元主题为纲,选择最具代表性的1-2首作品作为“深挖井”的范例,通过问题链、项目式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音乐——从宗教走向世俗”这一单元,我会以巴赫的《勃朗登堡协奏曲》和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选段作为对比案例。不是简单介绍两部作品,而是设计一系列递进的问题:两首作品分别带给您怎样的情感体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引导学生关注音响结构、演唱形式);这种差异与它们的创作目的(为教堂 vs. 为剧院)和受众有何关系?这反映了西方社会从中世纪到启蒙运动怎样的思想变迁?通过这样的深度追问,学生将音乐风格的变化与宏大的历史叙事联系起来,知识变成了有意义的、可迁移的理解。 同时,《解读》鼓励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我积极尝试将信息技术、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融入课堂。比如,在学习“影视音乐”单元时,我会让学生分组选择一部经典电影片段,先去掉原声进行观看,再尝试为其配乐并阐述理由,最后与原创音乐进行对比。这个过程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深刻理解了音乐在综合艺术中的叙事、烘托和抒情功能。 三、 反思与挑战:迈向理想课堂的未竟之途 尽管《解读》为我们描绘了理想的蓝图,人音版教材也提供了优秀的载体,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也促使我不断进行反思。 首先是学生基础差异与审美偏好多元化的挑战。高中生的音乐素养悬殊巨大,有的受过专业训练,有的则几乎零基础。同时,他们日常接触的多是流行音乐、网络音乐,对教材中的经典作品可能存在隔膜甚至抵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大的“转化”能力,要善于找到经典与当下的连接点。比如,在讲解古典音乐的旋律发展手法时,可以引用某些流行歌曲中类似的创作技巧;在分析戏曲的节奏时,可以对比现代摇滚乐中的节奏特点。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引桥”,帮助他们走进陌生的审美世界。 其次是评价体系改革的挑战。核心素养的培养很难通过一张试卷进行准确评估。《解读》倡导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表现性评价。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设计更多元化的评价工具,如课堂观察记录、艺术实践活动评价表、学习档案袋、研究报告等。如何让这些评价既科学有效,又不增加师生过重负担,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最后是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极高要求。要引领学生进行深度审美与文化理解,教师自己必须首先是一个热爱音乐、具有广博文化知识和深厚艺术修养的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跨学科汲取营养,才能从容应对课堂上的各种生成性问题,真正成为学生从“知”到“美”的引路人。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如同一面镜子,让我看清了过往教学的不足,也如一座灯塔,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让我坚信,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音乐学家,而是滋养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让他们在繁重的学业之余,能拥有一双聆听美的耳朵,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一份理解多元文化的胸怀。人音版教材正是承载这一使命的优质舟楫。作为摆渡人,我将继续深入研读课标精神,创造性运用教材,努力让每一节音乐课都成为一次难忘的审美旅程,引导我的学生顺利抵达那个充满智慧、温情与美的彼岸。这条路漫长而充满挑战,但唯其艰难,才更显价值与意义。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