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学习《计算思维养成书》心得体会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将计算思维的种子播撒在中学课堂上

——学习《计算思维养成书》心得体会

童章镇    莆田第一中学

 

 

作为一名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我始终在探寻如何将看似高深莫测的计算机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乐于接受并最终内化为自身能力的教学内容。李未老师主编的《计算思维养成书》一书,恰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拨开了教学实践中的重重迷雾。这本书以其独特的“用生活化案例讲透‘分解—抽象—算法—评估’四大思维”的路径,为我提供了一幅清晰可行的教学地图。读完掩卷沉思,我最大的冲动便是写下这篇“我把计算思维搬进中学信息课课堂”的心得与展望。

 

一、 初识框架:从理论认知到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对“计算思维”的理解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认为它主要是编程语言的语法、算法的复杂实现或是软件操作的熟练度。然而,《计算思维养成书》开宗明义地指出,计算思维并非计算机科学的专属,而是一种适用于解决各类问题的普适性思维模式。其核心——“分解(Decomposition)、抽象(Abstraction)、算法(Algorithm)、评估(Evaluation)”四大支柱,构成了一套强大的问题解决“工具箱”。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其“生活化”的案例选择。它没有一上来就抛出晦涩的代码,而是从“如何规划一次高效的旅行”、“如何整理一个杂乱的书房”甚至“如何烹饪一道菜肴”这些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场景入手,生动演绎了四大思维的应用。例如,规划旅行需要分解为订票、住宿、景点规划等子任务;需要抽象出关键信息如时间、预算、兴趣点,忽略无关细节;需要设计行动算法(流程);最后还要对计划进行评估和优化。这种讲述方式让我深刻意识到,计算思维的本质是“思维”,而“计算”只是其实现手段之一。我的教学观念因此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学信息课的核心目标,不应是培养熟练的“软件操作员”或“代码打字员”,而是培养具备计算思维能力的“问题解决者”。

 

二、 实践探索:将四大思维“搬”进信息课课堂

 

带着书中的启示,我开始尝试将四大思维系统地融入我的教学设计中,让计算思维从书本概念真正“活”在课堂。

 

1. 分解(Decomposition):化整为零,直面复杂性的利器

 

中学生面对复杂任务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分解”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将一头“大象”分解成一块块能“吃下去”的“牛排”。在讲授“制作一个关于莆田妈祖文化的多媒体演示文稿”时,我不再直接讲解PPT软件的功能,而是引导学生先将大任务分解为几个子任务:确定主题与大纲、搜集文字与图片素材、设计版面布局、添加动画效果、排练演讲。每个子任务还可以继续分解,如“搜集素材”可分解为“寻找权威资料网站”、“筛选高质量图片”、“整理引用来源”等。通过分解,学生清晰地看到了任务的全貌和步骤,项目管理的雏形得以建立,有效克服了无从下手的困惑。

 

2. 抽象(Abstraction):抓住本质,过滤信息噪音的法宝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核心、忽略次要的“抽象”能力至关重要。在讲解“使用Excel统计班级运动会成绩”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我们需要关注的核心数据对象是“运动员”(抽象为一行记录),其关键属性是“姓名”、“项目”、“成绩”(抽象为列),而运动员的性别、班级等在此任务中成为次要信息,可以暂时忽略。同样,在讲解网络原理时,我将复杂的网络协议抽象为“写信的规则”(要有地址、内容、信封),帮助学生理解数据封装的概念。这种训练使学生学会了在纷繁的信息中提炼关键模型,这是进行有效分析和设计的基础。

 

3. 算法(Algorithm):步步为营,设计解决方案的蓝图

 

“算法”思维是计算思维最直观的体现,它关乎步骤的清晰、准确和有序。我鼓励学生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来描述算法。在学习编程启蒙时,我们不再急于写代码,而是先设计算法。例如,完成“让Micro:bit感应光线变暗时自动点亮LED灯”的任务,学生需要描述算法:第一步,持续检测环境光线强度;第二步,判断光线值是否低于设定阈值;第三步,如果低于,则控制LED灯点亮;第四步,返回第一步继续检测。这个“判断-执行-循环”的结构,就是一个最经典的算法。在制作Flash动画时,动画脚本的编写本质上也是算法设计。通过算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条理性和严谨性得到了显著提升。

 

4. 评估(Evaluation):反思优化,实现螺旋式上升的关键

 

一个解决方案是否最优?是否存在错误?能否改进?“评估”思维引导学生养成反思和优化的习惯。在程序调试中,评估体现在寻找代码中的错误(Bug)并修正。在作品评价中,我引导学生建立评估标准:这个演示文稿的逻辑是否清晰?界面是否美观?动画效果是否恰当?并开展自评与互评。例如,在完成“设计一个智能图书馆借阅系统”的构想后,学生会评估:系统流程是否便捷?是否考虑了书籍遗失等异常情况?安全性如何?通过评估,学生不再满足于“做出来”,而是追求“做得更好”,实现了从完成任务到追求卓越的跨越。

 

三、 成效与反思:计算思维带来的课堂新气象

 

将《计算思维养成书》的理念融入教学后,我的课堂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学生们不再被动地等待指令,而是主动地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协作实践。他们开始用“我们先分解一下这个问题”、“这个模型我们抽象得对不对”、“这个算法步骤可以优化”这样的语言进行交流。计算思维如同一种“语法”,规范并提升了他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方式。它跨越了具体软件工具的界限,成为了一种可迁移的核心素养,无论是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决策里,都能看到这种思维方式的闪光。

 

四、 总结与展望

 

李未老师的《计算思维养成书》不仅是一本知识普及读物,更是一本优秀的教育教学指南。它用生活化的案例这座桥梁,成功地将抽象的计算思维理论渡到了中学教育的彼岸。对我而言,这次学习之旅是一次深刻的专业洗礼。它让我坚信,“分解—抽象—算法—评估”这四大思维是信息科技课程的灵魂所在。

 

未来,我计划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设计更多基于真实情境、融合莆田本地文化(如湄洲妈祖、莆田元宵、特色产业)的跨学科项目,让学生在解决贴近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更加熟练和深刻地运用计算思维。我希望能与更多同行交流探讨,共同将计算思维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学生的心田,静待其生根发芽,长成支撑他们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参天大树。这条路很长,但《计算思维养成书》已经为我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带着信心与热情,坚定地走下去。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