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以审美为核,重塑音乐课堂的价值坐标——《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审美为核,重塑音乐课堂的价值坐标——《音乐教育的哲学》读书心得

莆田一中 周婷婷

 

作为一名深耕初高中音乐教育十余年的教师,我曾无数次在课堂上陷入“两难”:是执着于乐理知识的精准传递,还是放任学生沉浸在“无目的”的音乐感受中?是追求学生演奏技巧的快速提升,还是引导他们触摸音乐背后的情感与灵魂?直到翻开贝内特·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这些悬而未决的困惑才有了清晰的答案——雷默以“审美教育”为核心构建的理论体系,不仅为音乐教育搭建了坚实的哲学根基,更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音乐教学究竟要走向何方”的全新认知。

一、打破“工具化”迷思:音乐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体验”

初读本书时,雷默开篇的观点便让我心头一震:“音乐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引导学生通过音乐进行审美体验,而非将音乐视为传递其他知识的工具,或训练技能的载体。”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过往教学中的“偏差”——在初高中阶段,由于学生面临升学压力,音乐课堂常被不自觉地“工具化”:为了让课堂“有成果”,我会花大量时间教学生识谱、记节奏,要求他们精准演奏教材中的曲目,甚至会把音乐与历史、语文绑定,试图用“知识点”证明音乐课堂的“价值”。但久而久之,我发现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在消退:他们能准确弹出《茉莉花》的旋律,却说不出“为什么这段旋律让人心安”;他们能背出“奏鸣曲式的结构”,却在聆听贝多芬《命运》时眼神空洞。

雷默在书中尖锐地指出,这种“工具化”的音乐教育,本质上是对音乐本质的背离。他认为,音乐的核心是“审美属性”——它不是用来说教的“课本”,不是用来炫耀的“技巧”,而是一种“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通过声音的组织来传递意义的艺术”。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这个阶段正是他们情感意识觉醒、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音乐教育的核心任务,应当是引导他们“进入”音乐本身:让他们在《梁祝》的小提琴旋律中,感受“化蝶”的凄美与执着;让他们在《黄河大合唱》的磅礴节奏里,触摸民族危亡时的呐喊与力量;让他们在莫扎特《小夜曲》的轻盈音符中,体会平和与喜悦的纯粹。这些“感受”本身,就是音乐教育的目的,而非“附加价值”。

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开始重构课堂设计。以往教《蓝色多瑙河》时,我会先讲“圆舞曲的节奏特点”“约翰·施特劳斯的生平”,再让学生跟着伴奏唱旋律。而现在,我会先关掉所有讲解,让学生闭上眼睛,完整聆听全曲,然后抛出问题:“听完这段音乐,你脑海里浮现出了什么画面?哪一段旋律让你想跟着轻轻摇晃身体?”学生的回答远比我想象的丰富:“开头的弦乐像河水波光粼粼”“中间的铜管部分像游船划过水面时的欢呼”“结尾越来越轻,像夕阳落在河面上”。在学生充分表达感受后,我再顺势引出“圆舞曲的节奏”“作曲家的创作背景”,此时的知识点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音乐为何能营造出这样的画面”的“钥匙”。课堂氛围变了,学生的眼睛亮了,他们开始主动追问“这首曲子还有其他版本吗”“施特劳斯还写过哪些这样的曲子”——这正是雷默所说的“审美体验引发的内在驱动力”,也是音乐教育最本真的魅力。

二、审美教育的核心:培养“音乐性的倾听”能力

雷默在书中反复强调,审美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性的倾听”能力——这种倾听不是“听到声音”,而是“理解声音背后的意义”;不是“分辨音高、节奏”,而是“感知声音组织所传递的情感与思想”。这一点对初高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听觉能力,但大多停留在“被动倾听”层面——他们听流行歌曲,关注的是歌词“好不好懂”“好不好唱”;听古典音乐,会因为“听不懂”而产生抵触。而“音乐性的倾听”,正是要教会学生“用音乐的耳朵听音乐”。

书中有一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一位教师教学生听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命运敲门”动机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命运的敲门声”,而是先让学生反复聆听那四个短长不一的音符,然后问他们“这组音符让你想到了什么声音?它传递出的情绪是坚定的、犹豫的,还是紧张的?”学生们给出了各种答案:“像心跳声,很急促”“像有人在敲门,很用力”“像乌云压下来的感觉,有点害怕”。随后,教师再介绍贝多芬创作时的处境——面对耳聋的痛苦,与命运抗争的决心,学生瞬间理解了“命运敲门”的深意。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从音符本身出发,去联想、去感受”,而不是依赖教师的“标准答案”。

这个案例让我深受启发。在后续教《二泉映月》时,我尝试了类似的方法。以往我会先讲阿炳的生平,再告诉学生“这首曲子表达了阿炳的悲苦与不屈”,但学生往往只能“记住”结论,却无法“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这次,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专注聆听二胡的旋律,然后让他们用“形容词”描述听到的感受,并用动作模仿旋律的起伏。有学生说“开头的旋律像叹气,慢慢沉下去”,边说边做了一个向下的手势;有学生说“中间有一段旋律越来越快,像在哭,又像在呐喊”,身体也跟着旋律的节奏紧绷起来。当学生们充分表达后,我再讲述阿炳失明后,在街头卖艺的经历,学生们瞬间“共情”了——“原来那段‘叹气’的旋律,是他对命运的无奈”“那段急促的旋律,是他心里的委屈和不甘”。此后,每当学生听到二胡演奏,都会下意识地去“捕捉”旋律中的情绪,而不是简单地说“好听”或“不好听”。

雷默说:“‘音乐性的倾听’是一种需要训练的能力,它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持续的审美体验逐渐形成的。”对于初高中学生而言,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能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音乐,更能让他们学会“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学会从雨声中听出“节奏”,从风声中听出“旋律”,从生活中发现“美”的存在。这,正是音乐教育超越“音乐本身”的价值所在。

三、对初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启示:在“体验”与“认知”间找到平衡

作为一线教师,最关心的莫过于理论如何落地。雷默在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他的“审美教育”理念,为初高中音乐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在“审美体验”与“知识认知”之间找到平衡,让知识服务于体验,让体验深化知识。

首先,在教学目标上,要从“技能导向”转向“体验导向”。初高中音乐教材中,有很多需要学生演奏或演唱的曲目,以往我会把“准确完成演奏”作为主要目标,甚至会因为学生“弹错音符”而批评他们。但现在,我会把“能否通过演奏表达出音乐的情绪”作为首要目标。比如教学生吹竖笛《友谊地久天长》时,我不再执着于“每个音符都要吹准”,而是先让学生听不同版本的演奏——有的温柔舒缓,有的轻快活泼,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想表达的情绪,再用竖笛去“演绎”。有个学生吹得并不“精准”,但他放慢了节奏,加重了结尾的音符,他说“我想表达和好朋友分别时的不舍”,台下的学生纷纷点头。那一刻我明白,音乐的“准确”远不如“真诚”重要,而“体验导向”的目标,正是要保护这份“真诚”。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要打破“教材局限”,引入更多“能引发审美共鸣”的作品。初高中教材中的作品大多经典,但有些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难以引发共鸣。雷默认为,“审美体验的前提是作品与学生的经验世界产生连接”。因此,我会在课堂上引入一些学生熟悉的“流行音乐”,但不是简单地“听歌”,而是引导他们用“音乐性的倾听”去分析。比如学生喜欢周杰伦的《青花瓷》,我会让他们关注“前奏中的古筝旋律”“歌词与旋律的搭配如何营造出古典美”,再对比教材中的《高山流水》,让学生发现“古典与流行的共通之处——都是用音乐表达意境”。这样的教学,不仅拉近了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更让他们学会了“用审美的视角分析不同类型的音乐”。

最后,在教学评价上,要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以往我会通过“期末考试演奏曲目”来评价学生的音乐水平,但雷默的理念让我意识到,音乐教育的评价应该关注“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的成长”——比如“是否能主动表达对音乐的感受”“是否能从音乐中联想到自己的生活”“是否对不同类型的音乐产生了兴趣”。因此,我建立了“音乐成长手册”,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次表达:“今天听《命运交响曲》时,他说‘这段旋律让我想到了考试前的紧张,但最后又觉得充满力量’”“他主动分享了自己喜欢的民谣,并分析了‘吉他伴奏如何表现歌词的故事感’”。这些记录,远比“演奏得好不好”更能反映学生的“音乐素养”,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感受被重视”,从而更愿意参与到音乐课堂中。

四、结语:让音乐教育成为“滋养灵魂”的工程

合上《音乐教育的哲学》,我深刻地意识到,作为初高中音乐教师,我们的使命不仅是“教音乐”,更是“通过音乐,滋养学生的灵魂”。初高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期,音乐教育所传递的“审美能力”,本质上是“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的能力——这种能力,能让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即使面对压力与困境,也能从音乐中汲取力量;即使身处平凡的日常,也能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好。

雷默在书中写道:“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审美之人’——能够通过音乐,理解人类情感的丰富与深刻,感受生命的美好与珍贵。”这正是我未来教学的方向:不再执着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专注于“引导学生体验多少美好”;不再追求“课堂的热闹与成果”,而是致力于“让音乐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我相信,当音乐课堂以“审美”为核,当学生在音乐中学会了“倾听、感受、共情”,他们收获的不仅是“音乐素养”,更是“滋养一生的精神财富”——这,便是音乐教育最动人的价值,也是我们作为音乐教师最珍贵的使命。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