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下讲台,走进心灵 ——重读《给教师的建议》的思考 莆田一中 甘丽 时隔十五年,再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那些泛黄书页上的文字仿佛被时光镀上了新的光泽。这次重读不再是初入职场的求知若渴,而更像是一场与教育初心的深度对话。书中那些朴素而深刻的建议,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在教育路上走过的痕迹,也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一、从“教化学”到“教人学化学”的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反复强调:“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句话让我反思自己这些年的教学轨迹。刚站上讲台时,我总想着如何把化学知识讲得透彻精彩,备课的重点往往放在知识的逻辑梳理和实验的精准演示上。那时的我,更像是一个知识的传递者。 而如今重读此书,我深切体会到,真正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认知方式、学习节奏和生活经验。就像书中说的:"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在化学教学中,这意味着我需要关注每个学生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过程,而不仅仅是关注他们是否得出了正确答案。 记得上学期在讲“化学平衡”时,有个男生始终无法理解勒夏特列原理。我尝试用他热爱的篮球比赛作比喻:就像比赛中双方队员的攻守转换,当一方加强进攻时,另一方也会相应调整防守策略。这个贴近他生活的比喻让他豁然开朗。这种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调整,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因材施教”的实践。 二、让知识在思考中生根发芽 “真正的教育是让学生体验思考的过程”,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在化学教学中,我逐渐意识到,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我开始在课堂上提出更多开放性问题,比如“为什么钠投入水中会熔化成小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却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照方抓药"的做法,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有一次在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时,学生们提出了连我都未曾想到的创新设计。这种探索过程中的思考,远比记住结论更重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育工作的核心。" 三、用心灵滋养心灵的教育智慧 书中关于"教师要热爱学生"的论述,让我想起教育不仅是技术活,更是心灵的艺术。这些年来,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是看到那些曾经对化学畏惧的学生,最终能够自信地走进实验室;是听到已经毕业的学生说,化学课教会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提醒我们:"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化学教师,我不仅要传授化学知识,更要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在讲解化工生产时,我会引导学生讨论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在介绍新材料时,会启发他们思考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 四、永不停歇的专业成长 "教师的工作是永无止境的创造性劳动",这句话道出了教育工作的本质。近二十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明白,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每次备课、每堂课、每个与学生的互动,都是反思和进步的契机。 重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教育智慧的传承,更是一种教育使命的召唤。在这个知识获取日益便捷的时代,教师的价值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点燃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培养他们思考的能力,呵护他们成长的勇气。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