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指南》读书笔记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以实践为钥,启体育素养之门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指南》读书笔记

陈依妹

在高中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理念落地课堂,如何平衡技能教学与素养培育,如何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助力,一直是我在教学中探索的核心问题。近期研读《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这本书由资深体育教育专家团队编写,以理论 + 案例的形式,系统拆解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关键环节,不仅解答了我教学中的诸多困惑,更让我对 何为高质量高中体育教学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书籍核心内容:从理念落地的完整闭环

《指南》共分为六个章节,逻辑清晰地构建了高中体育教学的实践框架。第一章课程理念与目标重构,开篇便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 重技能、轻素养的认知误区,明确提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核心目标是 培育学生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并强调这三大素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深度融合。书中特别指出,高中阶段的体育教学应告别 一刀切的模式,既要关注学生的体能基础差异,也要尊重学生的运动兴趣选择,这为后续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方法创新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章至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实践部分,分别聚焦教学内容选择与整合”“教学方法创新与应用”“课堂管理与安全保障三大关键领域。在 教学内容选择章节,作者并未简单罗列教材内容,而是提出 三维筛选标准:一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高一阶段侧重基础体能与团队协作项目,高三阶段可融入减压类运动与终身健身技能;二是衔接学生生活实际,例如将校园常见的 课间操升级为 个性化健身方案,让体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后;三是体现学科融合性,如在田径教学中融入物理力学知识,在健康模块中结合生物学的人体生理原理,打破体育学科的 孤立感。书中提供的 篮球模块分层教学案例让我印象深刻:针对基础薄弱的学生,重点训练运球、传球等基础技能;针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增设战术配合与裁判规则教学;针对特长学生,引导其参与校队训练与赛事组织 —— 这种分层设计既保障了教学质量,又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

教学方法创新部分,《指南》对 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学习”“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讲解尤为细致。例如,在 体能训练模块,传统教学常因内容枯燥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而书中推荐的 闯关式体能游戏,将耐力、力量、柔韧性训练转化为 障碍跑闯关”“小组体能对抗赛等情境,结合心率监测手环实时反馈运动强度,既提升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实现了科学训练。此外,书中还介绍了如何利用短视频平台制作 技能微课,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时能随时回顾动作要领,这对解决体育教学中 动作遗忘快的问题极具参考价值。

第五章学业质量评价与反馈则回应了当前体育教学的另一大难点 —— 如何科学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果。《指南》摒弃了 以运动成绩为唯一标准的传统评价模式,构建了 过程性评价 + 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涵盖课堂参与度、运动习惯养成、团队协作表现等维度,可通过 体育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进步;终结性评价不仅关注体能与技能达标情况,还加入 健康知识测试”“运动方案设计等内容,全面衡量学生的综合素养。书中提供的 学生体育素养评价量表,甚至细化到 能否根据自身健康状况调整运动强度”“能否在团队活动中承担责任等具体指标,让评价不再流于形式,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

最后一章教师专业发展与资源整合,则从教师成长的角度出发,强调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提升课程设计、跨学科教学、学生心理辅导等能力。书中推荐的 校际体育教研共同体”“名师工作室跟岗学习等成长路径,也为我未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清晰方向。

二、对高中体育教学的启示:从知道做到的突破

作为一名有五年教龄的高中体育教师,我曾在教学中面临诸多困境:例如,如何让不爱运动的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兼顾技能教学与健康知识传递?如何让体育评价更公平、更有指导性?《指南》中的理论与案例,不仅让我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更提供了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在以往的篮球教学中,我习惯按照讲解动作 示范 学生练习 纠正错误的流程开展,结果往往是基础好的学生 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 跟不上,课堂氛围沉闷。读完《指南》中 分层教学的案例后,我对篮球模块进行了重新设计:将学生分为 基础组”“提升组”“竞技组,基础组重点练习原地运球、双手胸前传球等动作,通过 运球绕桩游戏巩固技能;提升组学习行进间运球、三步上篮,结合 小组投篮比赛培养战术意识;竞技组则围绕 班级篮球联赛展开,从赛事组织、战术制定到裁判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原来的 60% 提升到 90%,不少原本不爱运动的学生,也因为在小组活动中获得了成就感,开始主动参与课后体育锻炼。

在健康知识教学方面,我曾一度陷入照本宣科的误区,学生听得乏味,知识点也难以记住。《指南》中 项目式学习的理念给了我启发:我设计了 校园健康生活方案设计项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 如何合理安排高中学生的运动与作息展开调研 —— 有的小组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同学的作息习惯,有的小组采访校医获取健康建议,有的小组查阅资料设计运动计划。最终,各小组提交的 健康生活手册不仅包含了运动知识,还融入了饮食建议、压力调节方法等内容,学生在实践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此外,《指南》中关于课堂安全保障的内容也让我受益匪浅。高中体育教学中,体能训练、器械运动等环节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以往我更多关注 如何预防受伤,而《指南》强调 安全保障应贯穿教学全过程”—— 从课前的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既往病史),到课中的运动强度监测(通过心率手环实时关注学生状态),再到课后的拉伸放松与健康反馈,形成完整的安全链条。我按照书中的建议,在每次课前都会提前查阅学生的 健康档案,对有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哮喘、低血糖)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在体能训练课中,利用心率手环将学生的运动强度控制在 有效心率区间内,既保证了训练效果,又降低了安全风险。一学期下来,课堂安全事故发生率为零,学生的运动安全感也明显提升。

三、反思与展望: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的终身伴侣

读完《指南》,我深刻认识到:高中体育教学不仅是教会学生几项运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素养 —— 让学生学会运动、爱上运动,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具备健康生活的能力。以往,我过于关注 学生是否掌握了动作”“体能是否达标,却忽略了学生的运动兴趣与情感体验;过于强调教师的 ,却忽视了学生的 。而《指南》让我明白,高质量的体育教学,应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是 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快乐、在实践中提升素养的教学。

当然,《指南》也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例如,在跨学科教学方面,我目前的尝试还较为浅显,未来需要进一步学习物理、生物、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更好地实现学科融合;在数字化教学工具的应用上,我对心率监测、运动 APP 等工具的使用还不够熟练,需要加强相关技能学习。同时,书中提到的 体育成长档案袋评价方式,我计划在新学期开始实施,通过记录学生的课堂表现、运动成绩、健康数据、反思日记等内容,让评价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 见证者推动者

高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的黄金时期。作为高中体育教师,我们不仅是技能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健康生活的引导者。《指南》如同一位良师益友,为我们的教学实践点亮了明灯。未来,我将继续以《指南》为指导,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让体育课堂成为学生挥洒汗水、收获快乐、提升素养的舞台,让体育真正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伴侣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