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做一个成长型教师》读后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做一个成长型教师》读后感

                    唐少萍

一、初识“成长型教师”:打破自我设限的教育觉醒

 

初读《做一个成长型教师》,书中“成长型思维”的理念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教育生涯中的迷雾。作者在开篇便犀利地指出:“教师的衰老不是从年龄开始,而是从停止成长的那一刻。”这句话让我深刻反思——过去十年的教学中,自己是否陷入了“经验主义”的舒适区?是否在日复一日的备课、授课中,逐渐将教育简化为机械的知识传递?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对比了“固定型思维教师”与“成长型思维教师”的差异:前者畏惧挑战,将学生的问题归咎于“资质不足”,后者则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将教学困境视为成长契机。例如,当面对课堂纪律混乱时,固定型思维教师可能抱怨“这届学生太差”,而成长型教师会思考“我的课堂设计是否缺乏吸引力?如何通过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参与感?”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不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者生命姿态的重塑。

 

二、扎根课堂:在实践反思中生长

 

(一)从“教知识”到“育思维”的课堂转型

 

书中提出“课堂是教师成长的主阵地”,这一观点颠覆了我对“成长”的认知。过去,我总认为教师成长依赖于外出培训、学历提升,却忽略了日常课堂中的教育智慧。作者强调:“优秀的课堂不是完美的表演,而是真实的探索。”这让我想起自己曾因追求“零失误教学”,刻意回避学生提出的“超纲问题”,如今看来,这种做法恰恰扼杀了教学相长的可能。

 

书中详细阐述了“问题导向式教学”的实践路径:以学生的困惑为起点,通过“提问—探究—总结—迁移”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我在数学课中尝试这一方法时,曾遇到学生提出“为什么负数乘以负数等于正数”的疑问。按照以往经验,我会直接给出结论,但这次我选择带领学生通过温度计模型、债务问题等生活案例进行探究。当学生自主推导出结论时,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明白:教育的真谛不在于教会答案,而在于点燃思考的火种。

 

(二)“教学日志”:成长的可视化轨迹

 

“坚持撰写教学日志,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佳捷径。”书中这句话促使我重新拾起了被遗忘三年的教学笔记本。作者建议日志应包含“成功经验、失败反思、学生闪光点、意外生成”四个维度,而非简单的教学流程记录。例如,在记录一节失败的公开课《背影》时,我不再纠结于“板书不够美观”“时间分配不合理”等表面问题,而是深入分析:“当学生提出‘朱自清父亲违反交通规则’的质疑时,我为何选择回避?是否因为自身对文本时代背景的理解不够深入?”

 

三个月的日志积累让我发现:教学中的“小问题”往往隐藏着大规律。比如,学生在作文中反复出现的“流水账”问题,根源并非写作技巧不足,而是缺乏对生活细节的观察。于是,我设计了“校园微观察”活动,让学生每天记录三个生活场景,两周后班级作文质量显著提升。这种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反思中解决问题的成长模式,比任何理论培训都更具生命力。

 

三、对话学生:在理解中实现双向成长

 

(一)“蹲下来”看教育:重构师生关系

 

书中“教育的本质是看见人”这句话,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与学生的相处模式。作为班主任,我曾习惯用“管理者”的姿态制定班规,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需求。作者在“师生关系”章节中提出“三不原则”:不急于否定、不主观臆断、不贴标签。这让我想起班里的“问题学生”小宇——他总是上课睡觉,作业不交,我曾认定他“无可救药”。

 

按照书中建议,我尝试用“叙事疗法”与小宇沟通,让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原来,小宇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每晚要照顾生病的奶奶,只能凌晨三点起床写作业。这个发现让我羞愧不已。之后,我调整了他的作业量,并发动同学成立“学习互助小组”。三个月后,小宇不仅成绩提升,还主动担任了班级“孝心委员”。这个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是内心需求的呐喊,教师的成长始于学会倾听。

 

(二)“差异化教学”:让每个生命都绽放

 

“成长型教师眼中没有‘差生’,只有‘不同的学生’。”书中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的评价观念。过去,我习惯用统一的标准衡量学生,却忽略了个体差异。作者提出的“多元智能评价表”给了我很大启发:从语言、逻辑、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观察八个维度记录学生的闪光点。

 

我为班里的每个学生建立了“成长档案”:不爱发言的小美,绘画天赋突出,我让她负责班级黑板报;调皮好动的小军,组织能力强,我任命他为运动会总协调。当学生感受到“被看见、被需要”时,学习内驱力自然被激发。正如作者所说:“教育不是把不同的人磨成相同的齿轮,而是让每个独特的生命都找到自己的齿合方式。”

 

四、终身学习:成长型教师的永恒底色

 

(一)从“专业阅读”到“跨界学习”

 

书中强调:“教师的阅读半径决定了教育的高度。”过去,我的阅读范围局限于学科教学类书籍,而作者建议“每年至少阅读3本非教育类书籍”。去年,我读了《人类简史》《时间简史》等科普著作,这些知识在课堂上竟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在讲解说明文《恐龙无处不有》时,我结合“大陆漂移说”的科学史,让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内容,更感受到科学思维的魅力。

 

跨界学习还让我突破了学科壁垒。在参加学校“STEAM课程设计”培训时,我与物理、美术教师合作开发了《传统风筝中的科学与美学》项目式课程。当学生亲手制作出融合力学原理、绘画艺术的风筝时,我突然明白:教育的边界正在消失,教师必须成为“跨界整合者”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求。

 

(二)“教师共同体”:在碰撞中突破瓶颈

 

“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书中对“教师共同体”的阐述,让我主动加入了学校的“青年教师成长坊”。我们每周开展“磨课活动”,但不同于以往的“评课打分”,而是聚焦“一个亮点、一个困惑、一个改进建议”的深度研讨。例如,在打磨《岳阳楼记》一课时,历史老师补充了北宋范仲淹的政治背景,语文老师分享了“情景朗读”技巧,美术老师建议用思维导图梳理写景顺序。这种跨学科的思维碰撞,让我对文本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共同体的力量不仅体现在专业成长上,更在于精神支持。去年备战职称评审时,我因压力过大陷入自我怀疑,是坊内老师分享的“成长故事”让我重拾信心。其中一位老师说:“我35岁才评上中级职称,但那些年在课堂上积累的经验,比任何荣誉都珍贵。”这句话让我明白:成长不是线性的攀登,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每一次停滞都是为了更高飞翔的蓄力。

 

五、超越教育:成长型思维的人生启示

 

读完整本书,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教学技巧的提升,而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成长型思维”不仅适用于教育,更适用于人生的方方面面。当我不再畏惧“犯错”,而是将其视为成长的机会时,便拥有了面对挑战的勇气;当我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和他人时,便收获了更包容的心态。

 

作者在结语中写道:“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遇见——遇见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这句话成为我教育生涯的新坐标。作为一名成长型教师,我们或许永远无法达到“完美”,但在追求卓越的路上,每一步探索、每一次反思、每一次与学生的真诚对话,都在书写着教育最美的模样。

 

六、结语:以成长之名,赴教育之约

 

合上书页,窗外的阳光洒在教案本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批注与反思,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故事。《做一个成长型教师》让我明白:教育不是重复过去,而是创造未来;教师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成长的种子。愿我们都能以成长为翼,在教育的天空中,与学生一同自由飞翔。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