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唤醒灵魂的相遇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唤醒灵魂的相遇:论教育中“对话精神”的理想与实现

语文组  刘丽芳

阅读肖川教授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犹如经历一场思想的洗礼。在众多发人深省的观点中,“教育作为对话”这一理念尤其令我深思。肖川教授指出:“教育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多元对话的过程。”这句看似平实的话语,却道破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启迪;不是机械的传输,而是心灵的相遇。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教育已被异化为知识的批发市场。教师成为知识的贩卖者,学生则沦为被动的接收器。课堂变成了“你讲我听”的单声道传播,教育的丰富性被简化为标准答案的传递。这种“灌输式”教育最大的悲哀在于,它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批判思维,培养出来的是善于复制却拙于创造的“知识容器”。肖川教授对此痛心疾首:“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真正的教育对话,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的重构上。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往往建立在权力不对称的基础上,教师是权威的化身,学生只能被动服从。而对话型教育要求师生建立一种“我-你”式的平等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权威,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成长的陪伴者和引导者。这种关系转变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学生的真诚尊重。

师生对话的深层意义在于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共生。肖川教授强调:“对话的本质不在于说服对方,而在于通过思想的交流达到新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当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问题,不同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出发,给出多元的解读时,真正的教育对话就发生了。这种对话没有标准答案,而是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新的意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而是引导对话深入的主持人。

教育对话的第二个维度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文本不是等待被解码的固定符号系统,而是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肖川教授认为:“真正的阅读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创造性对话。”在语文教学中,这意味着要摒弃那种寻求唯一“正确”解读的教学方式,而是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前理解进入文本,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当学生能够对文本提出质疑、进行批判性思考时,他们就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积极的意义建构者。

生生对话是教育对话的第三个重要维度。传统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往往被限制甚至禁止。而对话型教育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思想交流。肖川教授指出:“同伴之间的对话往往能产生教师无法替代的教育效果。”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活动中,学生需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并回应他人的见解,这种过程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培养了沟通协作的能力。

实现真正的教育对话面临着多重挑战。大班额的教学环境使深度对话变得困难,应试压力迫使教师追求标准答案,教师自身也缺乏对话式教学的训练。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望而却步。教师可以在现有条件下进行渐进式改革:在课堂中留出对话的时间,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多元思考,创设安全自由的对话氛围,最重要的是,转变自身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对话的引导者。

对话式教学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更需要倾听的艺术、提问的技巧和引导对话的能力。肖川教授强调:“对话型教师是不断反思的实践者。”他们需要持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我是否真正倾听学生的声音?我的提问是否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课堂氛围是否鼓励多元表达?这种反思性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对话的形式也在不断拓展。网络平台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提供了新的空间,跨文化交流使对话的范围扩大到全球。然而,技术只是工具,真正的对话仍然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相遇和思想碰撞。肖川教授提醒我们:“不要因为追逐新技术而忘记了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对话精神最终指向人的自由和解放。通过对话,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人格,成为能够参与公共生活的民主公民。这种教育理想或许在现实中难以完全实现,但正如肖川教授所言:“教育的意义在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成为这种对话精神的践行者,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创造对话的空间,守护对话的自由。

重读《教育的理想与信念》,我深深感到,教育的魅力正在于这种永不停止的对话。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展开真诚的对话时,教育就不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成为思想的碰撞、智慧的共生和灵魂的唤醒。这或许就是肖川教授留给我们的最珍贵启示:在教育对话中,我们不仅传授知识,更培育人性;不仅塑造思维,更唤醒灵魂。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