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高中音乐新课标(2017版)读书体会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高中音乐新课标(2017版)读书体会

莆田一中 艺术组  李丽

   在深入研读《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后,我深刻感受到此次课标修订不仅是对我国音乐教育传统的一次继承与发展,更是对新时代音乐教育理念的一次全面革新。新课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构建了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音乐教育体系,为高中音乐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

一、核心素养的凝练与落实

新课标最大的亮点之一在于凝练了音乐学科的核心素养,即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这一转变标志着音乐教育从传统的知识技能传授向全面育人功能的转变。审美感知要求学生能够敏锐地感知音乐的美,通过聆听、体验、分析等方式,形成对音乐作品的独特感受和理解;艺术表现则强调学生能够通过歌唱、演奏、创作等方式,将内心的音乐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则要求学生能够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尊重多元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在实际教学中,我深刻体会到核心素养的落实需要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例如,在教授一首古典音乐作品时,我不仅引导学生聆听音乐,感受其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要素的美,还通过介绍作曲家的生平、创作背景、音乐风格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化内涵。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模仿、创作等方式,将内心的音乐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表现,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二、课程结构的优化与选择性的增强

新课标对课程结构进行了优化,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类。这一变化不仅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必修课程注重基础性和普及性,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音乐素养;选择性必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需求,提供了更加专业化的学习内容;选修课程则更加灵活多样,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的实际需求,自主开设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

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课程结构的优化,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例如,在选修课程中,我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了莆仙音乐鉴赏”、“流行音乐欣赏与演唱”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音乐体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教学方式的变革与创新

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变革,强调通过体验、模仿、探究、合作、综合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这一变革要求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我积极尝试新的教学方式。例如,在教授一首新的歌曲时,我不再直接告诉学生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而是通过引导学生聆听、模仿、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同时,我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歌曲的演唱和表演任务。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多元化

新课标对评价体系进行了完善,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应达到的水平。这一变化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同时,新课标还倡导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日常学习表现评价、模块学业质量评价等,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我充分利用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例如,在评价学生的音乐作品时,我不仅关注作品的完成度和技巧性,还注重评价作品的创意性和文化内涵。同时,我还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小组讨论的情况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仅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五、对未来音乐教育的展望

展望未来,我认为新课标将引领高中音乐教育走向更加科学、系统、全面的发展道路。随着核心素养的深入落实和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高中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表现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随着教学方式的变革和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多元化,高中音乐教育将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