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引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理解”重构课堂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指引下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

王毓馨

   

  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中提出的“逆向设计”理念,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以往“重知识灌输、轻思维建构”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书中强调“教学设计应从‘期望的理解结果’出发,而非从教材或知识点开始”,这与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面对物理学科中抽象的概念、复杂的规律,“逆向设计”让我跳出“教公式、讲例题、刷习题”的传统循环,重新思考:高中物理教学,究竟要让学生“理解什么”“能做到什么”,又该如何通过课堂实现这一目标。

 

  “逆向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期望的理解结果”——这并非简单罗列知识点,而是提炼学科核心概念与关键能力。以往教授“万有引力定律”时,我习惯于按“公式推导—例题计算—习题巩固”的流程推进,学生虽能熟练计算“卫星环绕速度”,却不理解“万有引力定律如何将地面物体运动与天体运动统一”,更无法体会牛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科学思维。受书中启发,我重新定位这一单元的“理解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万有引力是维系天体运动与地面物体运动的共同规律”,建立“宇宙运动统一”的物理观念;二是让学生掌握“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的科学探究方法。围绕这一目标,我调整了教学流程:开篇播放“苹果落地”与“月球绕地”的对比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两者是否遵循同一规律”;再呈现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卡文迪许扭秤实验等史料,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路“推导”万有引力定律的建立过程。当学生通过分析数据、讨论论证,最终得出“地面物体与天体受到的引力本质相同”的结论时,他们对“万有引力定律”的理解,已远超公式本身——这正是“逆向设计”中“明确理解目标”的价值所在,让教学不再是“知识点的堆砌”,而是“核心素养的逐步建构”。

 

  “逆向设计”的核心,是设计“证明理解的评估证据”——通过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而非仅能“记忆”。高中物理教学中,传统的纸笔测试往往只能评估学生的“计算能力”,却难以衡量其“科学思维”与“探究能力”。书中“GRASPS”评估框架(目标、角色、受众、情境、产品、标准)给了我极大启发。在“电场强度”单元,我不再仅通过习题评估学生对“E=F/q”的掌握程度,而是设计了一个“真实情境任务”:让学生以“电学工程师”的角色,为某电子厂设计“静电除尘装置的电场方案”,需向“厂长”(由其他小组扮演)说明“为何选择匀强电场”“电场强度大小如何确定”“装置安全性如何保障”,并提交包含电场分布图、理论依据、参数计算的设计报告。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的小组为确定“最佳电场强度”,主动查阅静电除尘的行业标准;有的小组为论证“匀强电场的优势”,对比了点电荷电场与匀强电场的电场线分布。这种评估方式,不仅能检验学生对“电场强度”概念的理解,更能考察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理解,体现在能将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而“GRASPS”评估,正是让学生“证明理解”的有效路径。

 

  “逆向设计”的落脚点,是设计“促进理解的学习体验与教学”——通过结构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而非被动接收。高中物理中的“电磁感应”是难点内容,学生常因“磁通量变化”“感应电流方向判断”等抽象概念感到困惑。以往我虽多次讲解楞次定律,学生仍停留在“死记硬背口诀”的层面,无法理解其本质。参考书中“大概念引领下的学习活动设计”,我以“‘阻碍’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核心规律”为大概念,设计了系列探究活动:首先让学生通过“磁铁插入线圈”“线圈切割磁感线”等实验,记录“感应电流方向与磁通量变化的关系”,初步感知“阻碍”的含义;再通过“用楞次定律解释为什么磁铁插入线圈时会受到阻力”的讨论,深化对规律本质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设计“利用电磁感应原理的简易发电装置”,并分析“如何提高发电效率”。整个过程中,学生不再是“听老师讲楞次定律”,而是“通过实验发现规律、通过讨论理解规律、通过实践应用规律”。有学生在课后反思中写道:“原来楞次定律不是一句口诀,而是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守恒’的体现——磁铁克服阻力做功,才转化为电能。”这种从“现象到本质”的理解,正是“促进理解的教学活动”带来的改变,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建构者”,而非“接收者”。

 

  重读《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我深刻意识到: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不应是“让学生记住多少公式、会解多少难题”,而应是“让学生理解物理学科的本质,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形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逆向设计”理念打破了我对“教学设计”的固有认知——从“期望的理解结果”出发,倒推“评估证据”,再设计“学习活动”,这一过程让教学目标更清晰、评估方式更精准、学习体验更深刻。

 

  在未来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我将继续以“逆向设计”为指引:在“动量守恒定律”单元,围绕“动量守恒是自然界普遍遵循的规律”设计探究活动;在“光学”单元,通过“设计简易显微镜”的任务评估学生对“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我相信,当教学始终围绕“理解”展开,高中物理课堂将不再是“公式的海洋”,而是学生探索未知、建构思维、提升素养的“乐园”——这既是《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给予我的启示,也是我作为物理教师,始终追求的教学理想。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