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读书笔记 以专业之光照亮成长之路 莆田一中 陈伟 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时代,教育工作者如何成为他们心灵的引路人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议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吴增强在《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成长的艺术》中给出了系统性答案。这本书以“助人成长”为核心,通过典型案例与理论框架的结合,为教师、家长及心理辅导者提供了兼具温度与深度的实践指南。 翻开《青少年心理辅导——助人的艺术》,最先吸引我的不是目录里的技巧,而是扉页那句“辅导不是修理,而是陪伴”。那一刻,我放下了对“工具大全”的期待,也放下了“救人一命的”英雄想象。作者用大量案例告诉我:心理辅导首先是人与人的相遇,其次才是专业技术的运用。这种“先关系后干预”的理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原来,真正的助人艺术藏在“倾听”与“等待”里。 一、构建“三种和谐关系”:青少年成长的基石 书中提出的“三种和谐关系”理论,犹如为青少年绘制了一幅心灵地图。第一,自我内心的和谐是成长的起点。作者通过“自我认同”章节的案例指出,青少年常因“我是谁”的困惑陷入焦虑。第二,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需通过实践滋养。书中强调“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对归属感的影响。第三,与自然的和谐则被赋予疗愈功能。作者引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指出自然环境能降低皮质醇水平。上海某学校将心理辅导课搬进公园,通过“自然观察日记”活动,使学生的情绪调节能力显著提升。 二、应对挫折:从“被动承受”到“主动成长” 书中第六章“应对挫折与困难”直指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核心。作者提出“抗挫力培养三步法”:首先,认知重构:通过“行为动因分析表”,引导青少年区分“情绪驱动行为”与“理性选择行为”。其次,常规行为替代:书中强调“用积极习惯覆盖消极模式”。再者,社会支持系统激活:作者指出“长辈交流”与“社区参与”是关键缓冲带。 三、心理干预的边界:从“替代者”到“引导者” 书中反复强调“心理干预非万能之策”。作者通过“危机干预案例库”分析指出,过度介入可能削弱青少年的自主性。同时,作者提出“转介机制”的重要性。书中详细列出青少年异常心理的识别标准,如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并建议辅导者与专业机构建立“绿色转介通道”。这种“专业边界意识”,正是当前学校心理辅导中亟待强化的环节。 四、实践启示:从理论到行动的转化 阅读本书后,我有了三项改变计划: 1.“挫折情景剧”:将书中案例改编为角色扮演活动,如模拟“考试失利后如何应对父母质问”,通过情境重现帮助学生认识挫折,学会应对挫折,提升心理韧性。 2.“家校心理共育圈”:依据书中“家校协同支持”理念,在家校沟通中传授“积极倾听”“非暴力沟通”等技巧,改善亲子互动模式,加强家校合作协同育人,共同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心理成长。 3.建立“心灵周记”:借鉴书中的“情绪日记法”,鼓励学生用画图、写句子等方式记录心情。在心理健康课堂内外,通过自愿分享,不批判,只共情,寻求同伴支持。 五、摘抄书中语录 本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话语有以下几句: “辅导的终极目标,不是消除问题,而是增强当事人面对问题的能力。” “当孩子说‘我没事’时,往往是最需要被拥抱的时刻。” “我们无法为青少年扫清所有障碍,但可以陪他们学会穿行风雨的技能。” 掩卷沉思,吴增强教授的著作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教育哲学。它提醒我们:青少年的心理成长不是“修理问题”,而是“培育潜能”;心理辅导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双向共鸣”。正如书中序言所言:“教育是为了帮助孩子从自然人成长为心智健康的社会人。”在这条道路上,我们既是引路人,也是同行者。唯有以专业为舟,以爱心为桨,方能载着青少年穿越成长的激流,抵达心灵的彼岸。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