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有感 莆田第一中学 方萍 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时,人类正处于科技革命与社会变革的前夜。书中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追问,以及提出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四大支柱,对我在教育教学中的启示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高中通用技术这类以实践为核心、以创新为导向的学科中,“四大支柱”的理念与课程目标高度契合,为我们打破 “重知识记忆、轻能力培养” 的教学惯性,培养 “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完整的人” 提供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一、学会认知:从“知识灌输”到“学会学习” 《学会生存》将“学会认知”置于四大支柱之首,但其核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掌握知识”,而是“掌握认知的工具”“学会学习的方法”。书中强调,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知识,不可能在学校教育阶段全部学完”,教育的关键是让学生 “学会如何学习”,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观点直指高中教育的核心痛点 —— 我们往往过于关注 “教什么知识”,却忽视了 “如何教学生学会认知”。 我知道,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要学会学生不再是被动接收“设计步骤”的知识,而是主动参与到 “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认知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会如何收集信息(问卷调查、实地观察)、如何分析信息(归纳停车问题的核心矛盾)、如何整合知识(结合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的知识制定方案)、如何反思优化(根据测试结果调整设计)。这些能力正是 “学会认知” 的核心——掌握认知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当学生完成这个项目后,他们不仅了解了“设计的一般过程”,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如何通过探究解决一个未知问题”的认知工具,这种能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和未来的学习中,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学会做事:从 “技能训练” 到 “能力迁移” “学会做事” 是《学会生存》提出的第二大支柱。书中对“学会做事”的定义并非传统意义上的 “掌握一项具体的技能”,而是“培养在不同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学会应对挫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言之,“学会做事” 的核心是 “能力迁移”,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到真实的社会生活中。 通用技术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在“学会做事”方面的独特优势。通用技术课程以“项目式学习”为主要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真实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做事。更重要的是,学生需要学会如何将这些知识和技能整合起来,解决真实的问题。 这个过程正是 “学会做事” 的核心——培养应对挫折、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学会做事”的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对各种挑战”。 三、学会共同生活:从 “个体竞争” 到 “合作共生” “学会共同生活”是《学会生存》提出的第三大支柱,也是当前高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一点。书中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主义” 的价值观已经无法适应时代需求,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共同生活。这一观点对于高中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 我们的教育往往过于强调 “个体竞争”,却忽视了 “合作能力” 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在高中课堂中,有的课堂提问以个体回答为主,作业和考试以个体完成为主,评价体系以个体成绩为核心。这种模式虽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却不利于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合作能力的引导和评价。在项目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互评和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合作中的表现,总结经验教训。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共同生活,培养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 四、学会生存:从 “应试机器” 到 “完整的人” “学会生存”是《学会生存》提出的第四大支柱,也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书中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让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能够在不确定的未来中生存和发展”。这一观点直指高中教育的根本问题——我们往往过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了 “应试机器”,而不是“完整的人”。 通过阅读和思考,我将知识延伸到自己的学科领域,在通用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各种失败:设计方案无法实现、模型制作多次失败、测试结果不理想。面对这些失败,学生需要学会调整心态、总结经验、反复尝试,直到问题解决。这个过程正是培养挫折承受能力的过程,让学生明白 “失败是成功之母”,学会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学会生存》中说,“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是帮助人实现自我价值,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完整的人”。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实践,正是对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通过通用技术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技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了“能适应社会变化的完整的人”。 |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