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读《教学勇气》有感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向内探寻,方能向外生长

——读《教学勇气》有感

 方丽萍

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耕耘了数年的教师,我时常会陷入一种职业的迷思:我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教学方法,参加了层出不穷的培训,熟练地运用着各种多媒体技术,我的课堂似乎越来越“丰富”和“高效”。然而,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时刻,一种莫名的虚无感会悄然袭来:我是否真的触碰到了教育的本质?我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递,是否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连接?当教学的热情被重复的琐碎和外在的压力逐渐消磨,我们又该如何找回那份最初的动力?

正是在这种困惑与寻求突破的当口,我遇见了帕克·帕尔默的《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速成的教学技巧或课堂管理秘籍,它更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引领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向内探寻”的旅程。它让我幡然醒悟:教师真正的成长,并非仅仅源于外部技能的精进,更根本的,是源于对自我内心的认知、接纳与整合。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那份直面复杂教育情境的“教学勇气”,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向外生长。

一、 打破“分离”的文化:认识真正的自我

帕尔默在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分离”的文化中。这种分离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最核心的,是我们与自我内心的分离。我们习惯于戴上面具,扮演一个“无所不能的教师”角色,害怕向学生、同事甚至自己暴露内心的恐惧、脆弱和不确定性。我们担心:“如果学生发现我也有不懂的地方,会不会失去权威?”“如果同事知道我教学中的挫败,会不会认为我能力不足?”

这种恐惧导致我们构建了一个封闭的自我。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曾深深陷入这种“分离”状态。为了维持所谓的“师道尊严”,我在课堂上力求完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求精准,尽量避免任何可能让我“卡壳”的开放式讨论。我将教学简化为一套可预测、可控制的流程。表面上看,课堂井然有序,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我与学生之间有一堵无形的墙。我们之间是知识的授受关系,却缺乏情感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我教得疲惫,学生学得被动。

帕尔默告诉我,这种恐惧是正常的,甚至是优秀的教师才会有的自觉。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面对它。他提出:“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所谓“自身认同”,是指一种无论好坏,对自我内在力量的清醒认识;而“自身完整”,则意味着能够将自我的各个方面(包括优点与缺点、坚强与脆弱)有机地整合起来,成为一个真实的、完整的“人”。

这让我开始尝试“摘下口罩”。在一节课上,当学生问到一个我一时无法给出完美解答的文学背景问题时,我深吸一口气,坦诚地说:“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它涉及的历史细节我目前也需要查证一下。我们是否可以一起把它当作一个探索的起点,课后分头查找资料,下节课再来分享?”那一刻,我预想的“权威崩塌”并未发生。相反,我看到了学生眼中闪烁的光芒——那是一种被尊重、被当作平等探索伙伴的惊喜。课堂的氛围瞬间从“教师讲授”转向了“共同探究”。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当我敢于展示真实的、不完美的自我时,我不仅没有失去学生的尊重,反而赢得了更宝贵的信任,并为他们示范了何为“终身学习”。

二、 构建“主体”为中心的课堂:让心灵与心灵相遇**

在打破了与自我的分离后,帕尔默进一步引导我思考教学的真正核心。他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观点:优秀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巧,无论技巧多么纯熟。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学生、学科三者之间构建的一种“主体”(Subject)为中心的共同体的关系。这里的“主体”不是指教学主题,而是指一个“伟大的事物”——即我们所教学科的核心魅力与真理。教师和学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导与被动,而是共同围坐在这个“伟大事物”周围,一起专注、探究、发现的伙伴。

这个比喻彻底颠覆了我对课堂的认知。过去,我的课堂是以“我”为中心的。我是知识的拥有者和分配者,学生是等待被填充的容器。学科内容是我需要“覆盖”的教学任务。在这种模式下,无论我讲得多么精彩,学生始终是旁观者。

尝试构建“主体”为中心的课堂,意味着我必须退后一步,将舞台的中心让给“学科”本身。在这个过程中,奇迹发生了。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变成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对话场”。学生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敢于提出质疑,甚至挑战我的初步解读。不同的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我看到,那个“伟大的事物”——文学中关于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探讨,真正吸引了我们每一个人。我和学生的心灵,通过这个“伟大事物”作为媒介,真正地相遇了。教学,因此成为一种充满惊喜和生命活力的“共舞”。

三、 走向共同体的支撑:在对话中重塑专业成长

教师的工作常常伴随着孤独感。我们独自站在讲台上,独自面对教学的挑战与挫败。帕尔默深刻地指出,这种孤独感正是“分离文化”的恶果之一。要滋养教学勇气,我们不能只靠个人的内在修行,还必须走向“共同体”,寻求同侪的支持。

然而,他所说的共同体,并非我们惯常所见的“教研活动”——那种往往流于形式,只讨论技术层面而回避真实情感和困惑的聚会。他倡导的是一种“求真共同体”,在这里,教师们可以摘下职业面具,坦诚地分享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可以安全地倾诉失败、疑虑和恐惧。大家围绕着一个“伟大的事物”(比如一个教学案例、一个教育难题)进行真诚的、非评判性的对话,旨在相互理解、支持和启发,而非给出标准答案或进行优劣评判。

结语:成长,是一场永不停歇的向内之旅

阅读《教学勇气》,不是一次轻松的阅读体验,它是一次对心灵的叩问与洗礼。它让我认识到,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是一场“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实践。当我们勇于正视内心的恐惧,整合真实的自我,我们便能以更完整、更真诚的姿态站在学生面前。当我们将教学的中心从“自我”转向“主体”,我们便能创造出一种吸引所有心灵参与的、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当我们走出孤独的茧房,融入真诚的对话共同体,我们便能获得持续成长的不竭动力。

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一扇通向教师职业幸福与尊严的门。它告诉我,教育的最深层次,永远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而这场对话的起点,正在于我们每一位教师自己的心灵。今后的教育之路,我将带着这份“教学勇气”,继续这场向内探寻的旅程,努力成为一个更真实、更完整、更能与学生和世界温暖相连的教师。因为我知道,唯有教师内心世界的丰盈与强健,才能真正滋养出学生生命的蓬勃生长。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