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让生物课堂生长出“探究的力量”——《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读书心得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让生物课堂生长出“探究的力量”——《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读书心得

 莆田第一中学  钟世刚

“探究式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行动的教学理念。”《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开篇的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醒了我——彼时我正对着“光合作用”的教学反思皱眉:连续两节课用动画演示光反应与暗反应的过程,逐句拆解“水的光解产生[H]O₂”“ATP合成与分解的能量流向”,甚至编了“光反应造ATP,暗反应制葡萄糖”的记忆口诀,可课后抽查时,仍有学生混淆“类囊体薄膜”与“叶绿体基质”的功能,更有学生问“老师,光合作用为啥一定要光?没有光就真的不能合成有机物吗?”。那时的我,只觉得是学生“没认真记”,却从未想过:当我把知识点打包好“喂”给学生时,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记忆的主动性,更是像科学家一样探索未知的思维能力。

    在此之前,我对“探究式教学”始终带着偏见:总认为它“耗时费力”,一节课只能推进一个知识点,远不如讲授法“高效”——毕竟后者能在40分钟内把“光合作用的过程、意义、影响因素”全讲完,还能留出时间做练习题。直到某次教研活动,听同事讲“探究植物呼吸作用的场所”时,看到学生为了验证“线粒体是否是呼吸作用的主要场所”,反复调整实验装置:有的小组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做对照,有的小组特意排除光照干扰,还有小组为了检测CO₂产生,争论是用澄清石灰水还是溴麝香草酚蓝溶液。那节课结束时,学生不仅记住了“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还能说出“对照实验要控制单一变量”“实验现象需多次验证”,这种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是我用讲授法从未达到过的效果。也正是这次经历,让我翻开了《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想要找到打破自己教学困境的方法。

    书中关于“探究问题设计”的章节,彻底颠覆了我以往“知识点先行”的备课逻辑。过去讲解“光合作用”,我总是直接抛出核心知识点:“光合作用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在类囊体薄膜上进行,暗反应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接着用课件展示流程图,标注出每个阶段的物质变化和能量转化。为了让学生记住,我还会反复强调“光反应必须有光,暗反应不需要光但需要光反应提供的[H]ATP”,可学生的反应往往是“记不住”“太抽象”。书中一句话点醒了我:“好的探究问题,应从学生熟悉的生命现象出发,让知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成,而非强行灌输。”

    受此启发,我重新设计了“光合作用”的教学流程。课堂伊始,我没有讲任何知识点,而是展示了两组对比照片:一组是放在窗台、叶片翠绿饱满的绿萝,另一组是放在阴暗角落、叶片发黄瘦弱的绿萝。我提问:“为什么同样的绿萝,放在不同位置会有这么大差别?植物的生长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立刻活跃起来,有人说“和光照有关”,有人补充“可能需要光来制造养分”,还有人联想到之前学过的“植物需要有机物才能生长”。顺着这个思路,我引导学生提出假设:“植物可能利用光制造有机物”,并进一步追问:“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这个假设?我们需要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检测有机物是否产生?”。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分组讨论实验方案:有的小组提出“把植物放在光下和暗处,对比叶片是否产生淀粉”,有的小组考虑到“要排除叶片原有淀粉的干扰,实验前需要暗处理”,还有小组想到“用黑纸片遮住叶片的一部分,形成自身对照”。随后,我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虽然过程中状况百出:有小组暗处理时间不够,导致遮光部分也检测出淀粉;有小组碘液滴加过多,掩盖了蓝色反应;但没有一个小组放弃,反而主动讨论“哪里出了问题”“下次该怎么改进”。当学生看到“见光部分变蓝,遮光部分不变蓝”的现象时,兴奋地举手汇报:“老师,我们证明了植物需要光才能制造淀粉!”。这时我再播放光合作用的动画,讲解“光如何帮助植物把CO₂和水转化为淀粉”,学生听得格外专注,甚至有人追问:“那光反应产生的O₂来自水还是CO₂?我们能设计实验验证吗?”。这堂课后,有学生在日记里写道:“原来光合作用不是课本上的一段文字,而是科学家们一步步做实验探究出来的,今天我也体验了一次‘当科学家’的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书中“小组合作探究”的实践策略,更解决了我长期以来的教学难题——如何避免小组探究沦为“少数人主导,多数人旁观”。过去组织小组讨论时,我常看到这样的场景:成绩好的学生拿着课本讲解,其他学生要么低头记笔记,要么小声附和,甚至有人趁机聊天;汇报环节也总是固定的几个学生发言,大多数人只是“听众”。我曾尝试用“轮流发言”的方式强制参与,但效果甚微,学生的讨论依然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

    书中提出的“角色分工+任务驱动”模式,让我找到了突破口。在“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性格,为每个小组设置了四个明确角色:“数据记录员”负责定时统计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记录时需注明“取样时间、显微镜放大倍数、计数室规格”;“实验操作员”负责配制酵母菌培养液、控制温度和pH,确保实验条件稳定;“模型构建员”根据记录的数据,用坐标纸绘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标注出“K值”和“增长速率最快的点”;“分析研究员”则负责结合曲线,探究“为什么曲线会呈S型?温度、营养、空间等因素如何影响种群数量?”。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不同环节,我还设置了“角色轮换”机制:每20分钟轮换一次任务,确保每个人都能体验“操作、记录、分析”的全过程。

    课堂上的变化远超我的预期:以往沉默寡言的学生,在担任“数据记录员”时,为了确保计数准确,主动向同学请教“血细胞计数板的使用方法”;平时调皮的学生,在当“实验操作员”时,认真控制水浴温度,生怕影响实验结果;汇报环节,每个小组不再是“一个人讲,其他人听”,而是“数据记录员报数据、模型构建员展曲线、分析研究员谈结论”,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更让我惊喜的是,有小组在分析“环境阻力”时,不仅提到了课本上的“营养不足、空间有限”,还结合生活经验补充了“杀虫剂会影响害虫种群数量”“鱼塘养鱼要控制密度,避免缺氧”,甚至提出“可以利用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合理规划农田害虫防治时间”。这让我深刻意识到:好的小组探究不是“放羊式”的自由讨论,而是通过清晰的角色分工和具体的任务驱动,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让每个人的价值都能在团队中体现。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还在书中发现了许多“落地性极强”的细节建议,比如“探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既不能太简单让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太复杂让学生望而却步”“实验材料要选择易得、安全的,比如用萝卜条代替洋葱探究细胞吸水失水,用酵母菌代替草履虫观察种群数量变化”。这些建议解决了我之前“想搞探究却怕麻烦”的顾虑——原来探究式教学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昂贵的材料,只要立足课堂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就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探究活动。

    比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教学中,我没有使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而是让学生用家里常见的材料做实验:用唾液淀粉酶(自己漱口收集)代替市售淀粉酶,用馒头碎屑作为淀粉来源,用不同温度的温水(37℃、50℃、80℃)模拟温度条件,用白醋和小苏打水调节pH。学生通过观察“不同条件下馒头碎屑是否变甜”,直观感受到“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酶活性,酸性环境会抑制唾液淀粉酶的作用”。实验后,有学生兴奋地说:“原来生物实验不用在实验室里做,在家也能探究科学原理!”这种“接地气”的探究,不仅降低了学生的畏难情绪,更让他们意识到“科学就在身边”。

    合上这本书时,我想起自己刚当老师时的初心:希望学生能爱上生物,不是因为它能帮自己考高分,而是因为它能让自己看懂生命的奥秘——比如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为什么酸奶会发酸,为什么疫苗能预防疾病。可在追求“教学效率”的过程中,我渐渐忘了这个初心,把生物变成了“需要背诵的名词、需要记忆的图表”。而《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教学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不是学生记住了多少知识点,而是他们是否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探究的思维解决问题。

    如今再备课时,我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知识点能从哪个生活现象入手?学生能提出哪些探究问题?如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究中?”。讲“细胞的呼吸作用”时,我会让学生探究“为什么萌发的种子比干燥的种子温度高”;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会让学生观察“校园花坛里的生物,分析它们如何维持平衡”。课堂上,我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探究的引导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我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提问引导他们思考;当学生得出不同结论时,我会鼓励他们用实验验证自己的观点。

    我渐渐发现,课堂变得不一样了:学生的眼神里多了“好奇”,讨论时多了“争论”,课后多了“追问”。有学生课后追着我问“老师,我们能探究一下‘不同光照时间对植物开花的影响’吗?”,有学生主动查阅资料,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种由内而发的探究热情,远比任何“高分”都更让我欣慰。

    我终于明白,高中生物课堂的魅力,不在于知识点讲得多透彻、多系统,而在于让学生在探究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在试错中学会科学的思维,在合作中体会探索的乐趣。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以《高中生物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南》为指引,把探究式教学的理念融入每一节课,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从“记住知识”走向“运用知识”,真正让生物课堂生长出探究的力量,滋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精神,让他们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始终保持好奇与热爱。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