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一中 >> 加油中心 >> 教研原创 >> 正文
《给教师的建议》——在细节里看见教育的温度
【发布日期:2024年07月05日】 【来源:】 【字体:: 】 【阅读:次】 【关闭

《给教师的建议》——在细节里看见教育的温度

雍丽珠

一、书籍基础信息

• 标题:《给教师的建议》

• 作者:B.A.苏霍姆林斯基(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曾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一生致力于基础教育实践与研究)

• 核心领域:中小学教育实践、学生成长指导、教师专业发展

二、核心观点摘录(附页码)

1. “教育的本质是心灵唤醒心灵,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教师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自己被看见、被重视——P27

2. “预防学生学习困难的关键,在于帮他找到‘思维的起点’:不是从知识的难点切入,而是从他已知的、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搭建通往新知的桥梁——P89

3. “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每天挤出1小时阅读教育著作,5年就能拥有足以应对绝大多数教学问题的‘教育智慧库’——P156

4. “对待‘调皮学生’,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批评,而是给他‘创造价值的机会’:让他负责班级绿植养护、协助同学整理文具,在责任感中学会自我约束——P213

5. “家庭作业不应是‘课堂知识的重复’,而应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比如学完植物课后,让学生观察家里的盆栽生长,记录叶片变化,比做题更有教育意义——P287

三、个人思考与联结

(一)与教学实践的共鸣:破解“后进生”困境

书中提到“思维起点”的观点,恰好击中我教学中的痛点。此前教小学三年级数学时,我总因学生跟不上“多位数乘法”而焦虑,反复讲解公式却收效甚微。读完这段话后,我尝试改变策略:从学生熟悉的“零食分装”入手——“如果1包薯片有12片,3包有多少片?10包呢?”用生活场景搭建乘法思维的“台阶”,原本抵触的学生逐渐主动举手计算,甚至会自己延伸出“20包有多少片”的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是“拉着学生爬楼梯”,而是“帮他找到适合自己的梯子”。

(二)认知刷新:重新理解“教师时间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每日1小时阅读”的建议,颠覆了我对“教师忙碌”的认知。过去我总以“批改作业、备课占满时间”为由拒绝阅读,遇到教学问题时只能凭经验摸索,效率低下。尝试坚持每日1小时阅读后,短短两个月便有明显变化:面对学生的“课堂突发提问”,我能更快找到引导方向;设计教案时,也能从教育著作中借鉴“情境教学”“小组合作”的具体方法,反而节省了反复修改的时间。原来,阅读不是“浪费时间”,而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节能模式”。

(三)家校共育的启发:让作业成为“亲子纽带”

书中“家庭作业应是探索窗口”的观点,让我重新设计了语文作业形式。以往布置的“抄写生字10遍”,常收到家长反馈“孩子敷衍了事”。现在改为“和家长一起找家里的‘汉字故事’”:比如让学生观察“家”字的结构,和家长聊“家里有哪些让你温暖的事”,再把故事写下来。有家长反馈,孩子会主动拉着他们看“门”字像家里的大门,“宝盖头”像屋顶,原本枯燥的识字变成了亲子互动的乐趣。这让我明白,好的教育设计,能让家庭成为课堂的“延伸场”,而非“监督场”。

四、总结

《给教师的建议》没有宏大的教育理论,却用数百个教学细节告诉我们:教育不是“标准化生产”,而是“个性化滋养”。作为教师,我们不需要成为“完美的教育者”,但需要成为“不断靠近学生的观察者”——观察他们的兴趣点、理解他们的困惑、尊重他们的节奏。当我们把教育的重心从“教知识”转向“育成长”,课堂便会充满温度,学生也会在被理解、被信任中,主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打印]      [关闭]


闽公网安备 35030202000319号


版权所有:莆田第一中学

Copyright © 2012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序号:闽ICP备05012062号-1号]

地址: 莆田市城厢区霞林街道办学园南街1699号 351100 05942631666 电话:05942631666 传真地址:05942631938